top of page

【世界在做,我在__】 

【世界在做.我在__ #53】垃圾攝影?

【世界在做.我在__ #53】垃圾攝影?

[根據計算,美國平均一個人每天可以製造出4磅(約1.8公斤)的垃圾量,換算一下,全體美國人一周就可以累積出上百萬噸的垃圾,也就是每年有超過2.2億噸的垃圾被大眾製造出來。 來自美國加州的攝影師希格爾(Gregg Segal),他拍了系列作品《垃圾七日》(7 Days of Garbage),其中邀請到各個不同背景的家庭和他們製造出的垃圾合照,每一張照片中,可以見到人們躺在被污染的自然場景中和人為的垃圾合照,強烈的對比展現出攝影師想喚醒美國大眾對浪費議題的重視。」 資料來源:地球圖輯隊

【世界在做.我在__ #52】最友善餐廳

【世界在做.我在__ #52】最友善餐廳

全美國唯一一個患有唐氏綜合症的餐廳老闆,Tim。未來9月,他將成立一間名為「Tim's Big Heart Foundation」的NGO,幫助身心障礙的人創業。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 #51】同路行

【世界在做.我在__ #51】同路行

小編除了分享國外的小搞作,今次也想推介在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2014榮獲亞軍以及「最具社會使命獎」的同路行。 早前,同路行成員與台灣國立交通大學更一度合作,開發的本港版無障礙食肆App「友善香港好餐廳」,幫助本港傷健人士「搵食」。 同路行:http://www.accompany.hk/ FB:Accompany 同路行

【世界在做.我在想一響 #50】

【世界在做.我在想一響 #50】

大搞作:華人社群第一個大學生自組公益資源網站 STIR參加左第四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大賽入左100強,進入左crowd sourcing回合,但係我地真係冇內地網絡,希望大家㩒入去睇下我地做緊咩,最好就捐少少錢,一蚊都 好,計網絡支持率~ 學生公益想一響網站 【公益前】要「想一想」 你要用甚麽方法幫?需要甚麽人幫? 【公益後】要「響一響」 確定你的專案真的帶來迥響跟影響 我們要成為一隻手 推動每一個努力卻艱難前進的公益小齒輪 再帶動大大的社會正面改變! ------------------------------------------------- 我們年輕但可以很專業-STIR 搞作

【世界在做.我在__#49】種草移動計劃

【世界在做.我在__#49】種草移動計劃

身為宮崎駿小粉絲的小編只想過哈爾移動城堡,卻從沒想過草田也能移動呢!你又想有想過種草移動計劃能幫了地球嗎? 資料來源:大人物

【世界在做.我在__#48】動物也愛紋身?

【世界在做.我在__#48】動物也愛紋身?

'What will it take before we respect the planet?'是由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創作的平面廣告。WWF一直以圖像來成功喚醒大眾對環境和動物的保育。更多精彩平面廣告將不定時為大家送上! 資料來源:WWF

【世界在做.我在__#47】MAMASMART二手換物

【世界在做.我在__#47】MAMASMART二手換物

炎炎夏日,不要躲到冷氣房裡面了!一起來擁抱藍天白雲,穿著最涼快的襯衣來市集逛逛。二手換物會繼續於市集期間舉行。無論是帶着感激想為舊物延續第二生命, 還是帶着懊悔為一時衝動買下的東西另覓識(惜)貨人, 只要不願意把曾經珍愛的它隨手丟棄, 都歡迎參加 [ MAMASWAP ]。除了大小朋友都喜愛的 HAPPY COW 雪糕外,{MAMASMART}還特別為大家準備了冰涼飲品,以及一系列開心好玩的活動!到時候記得戴齊帽子、墨鏡,塗好防曬,肆無忌憚的跟陽光玩遊戲! 網頁:WWW.MAMASMART.HK FACEBOOK:www.facebook.com/designplusten 資料來源:MAMASMART Facebook Page

【世界在做.我在__#46】死亡節

【世界在做.我在__#46】死亡節

你,害怕「死亡」嗎? 沒有「死亡」本身,還會有「生存」嗎? DEAtHFEST乃一項本港大型生死教育活動,由聖公會聖匠堂安寧服務部及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主辦,將於2015年6月26-28日假香港理工大學舉行。活動包括講座, 藝術工作坊, 展覽及音樂會。 官方網站: http://deathfesthk.org/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athFestHK?fref=ts 資料來源:DEAtHFEST Facebook Page

【世界在做.我在__#45】南非新玩具

【世界在做.我在__#45】南非新玩具

「提供肥皂給小朋友不是什麼難事,真正的挑戰是:如何讓小朋友自主地用肥皂洗手,並且養成他們的習慣? 」 世界需要更多創意!快快看看是什麼玩具! 資料來源:關金

【世界在做.我在__#44】三十九篇

【世界在做.我在__#44】三十九篇

文字何價?在現今免費網絡文章盛行的年代,《三十九篇》的創辦人卻推出價值1元美金(約8元港幣)的月刊。200多名文章作者來自兩岸三地,當中4成收益捐予39間慈善機構。為何月刊名為《三十九篇》?創辦人認為「四十而不惑」,希望年青人在不惑之年前好好感受文字力量。 資料來源:蘋果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43】短期救災Vs長期重建

【世界在做.我在__#43】短期救災Vs長期重建

尼泊爾地震後一個月多,該以「短期救災」還是「長期重建」為主? 這成為各救援組織間最大的思辦題目。「當時有500多個救援組織在亞齊,有許多工作都是彼此重疊的。」在印尼海嘯中幾乎淹死的世界銀行官員杜德指出了救災機構正面對的最大困難:溝通協調。這往往使充有熱誠的救援組織未能把資源完全善用,滿足當地的真正需求。究竟尼泊爾人需要甚麼?大概是時候聽聽他們的聲音了! 資料來源:NPOST

【世界在做.我在__#42】女人應該

【世界在做.我在__#42】女人應該

關於性別,小編第一個想起Emma Watson 成為聯合國大使提倡性別平等。正如Emma所分享的,實在很難想像在已發展的國家/城市仍存在性別不平等的現象。然而,Google 與聯合國合作,發現世界各地對女性仍存有不同的偏見。 若在不同地區以Gogle 搜尋「女性不能」/「女性不應該」/「女人應該」,你能猜到會得出甚麼結果嗎? 資料來源:UN Women

�【世界在做.我在__#41】MAMASMART

【世界在做.我在__#41】MAMASMART

母親節剛過,你怎樣慶祝母親節呢? 關於媽媽的話題當然不止於「母親節」,還有一個由港人自發的MAMASMART Market 媽媽市集!5月31日,約定你! 「媽媽織的毛衣叫「溫暖牌」、煲的湯水叫「阿媽靚湯」-用心和時間換來的親手製作勝過千言萬語。從誕下小生命開始,媽媽就一直擔當照顧孩子的角色,雖然時而嚴厲、時而溫柔,但不變的是對孩子成長的執著。{ MAMASMART } 的攤位主要由媽媽們來擔當生產者角色,分享創意與好手藝之餘,也製造機會給大小朋友體驗戶外活動,包括現場音樂、工作坊和 [ mamaswap ] 二手換物等。踏著單車走出石屎森林,穿過綠蔭小溪來到市集,可以邊聽音樂邊野餐,坐坐草地看看海,在這個屬於大家的空間渡過美好時光。」 MAMASMART:http://www.mamasmart.hk 資料來源:Timetable

【世界在做.我在__#40】領養,不棄養

【世界在做.我在__#40】領養,不棄養

印度孟買一家動物流浪組織最近把攝像頭捆在一隻流浪狗身上,從它的視角看看它每天是怎麼生活的,一顛一顛的過馬路,被路人潑水,被醉漢拳打腳踢的發洩,被捆上了鞭炮成小孩的玩具... 小編最近在上Human Rights的課,老師說人權的定義就是「把人當人」,給予最起碼的尊嚴。但其他動物呢?我們有認真看待他們的生命嗎? 大家有看過九把刀的《那些年》,又有否看過他的《十二夜》? 在台灣,關進動物收容所的流浪狗倘若無人認養,牠們的生命就只有短暫的十二天。一部98分鐘沒有配音的紀錄片,卻讓小編和友人看得心酸眼淚無聲流。大可找個晚上看官方完整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RzgAWj7nI 「領養,不棄養」 資料來源:WAZAFEE

【世界在做.我在__#39】一枝鉛筆的承諾

【世界在做.我在__#39】一枝鉛筆的承諾

小編曾在書局的排行榜看過這本書,Adams Braun用US$25就創立了「鉛筆的承諾」(Pencils of Promise)基金會,以不到5年的時間,在全世界蓋了220所學校,使貧困地區孩童得以接受教育。 「一枝鉛筆 一個希望 當初路旁小乞孩回答的若不是鉛筆 也許我從不知道憑一個平凡人的微小力量 竟能讓那根用木頭和石墨做的棒子 翻轉無數偏鄉貧困孩子們的人生 所有改變都從一枝鉛筆的承諾開始……」 資料來源:經濟通

【世界在做.我在__#38】零死

【世界在做.我在__#38】零死

「零死」?記得第一次小編看見這字時,還在想究竟甚麼是零死。 後來讀了文章才知道,原來在日本舉行葬禮和購買墓地,總共需要花上五百萬日圓。價值確是不菲,香港的情況也大抵相同,骨灰龕位可能比生前所住的樓房更貴。 那麼日本人想了些甚麼方法面對價值高昂的後事呢? 就讓一切歸零吧! 資料來源:日本文化物語

【世界在做.我在__#37】鄰居暗號

【世界在做.我在__#37】鄰居暗號

問大家兩個問題。知不知道鄰居怎樣稱呼嗎? 平日有跟他們打招呼嗎? 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打破這個隔閡就是利用一張貼紙咁簡單;) 這個計畫提供貼紙給居民,挑出願意出借的用品圖樣,貼在自己郵箱上,作為歡迎商借的告示。這些貼紙就像居民間的暗號,讓人們更願意敲敲鄰居的門,拉近彼此的關係,也會逐漸形成龐大的互助合作網絡。 資料來源:BIOS

【世界在做.我在__#36】跨代屋

【世界在做.我在__#36】跨代屋

大概不少年青人也會有個上居夢,希望可以找到一個合適的生活空間。有想過住在老人院嗎?不。不是在年老的時候入住,而是在年輕的時候來成為跨代屋「院友」。 荷蘭的做法,不但幫助了這些年輕人,也為老人院帶來朝氣。實在太有創意了! 資料來源:AM730

【世界在做.我在__#35】Like a GIRL

【世界在做.我在__#35】Like a GIRL

「你跑到成個女仔咁」、「你踢到成個女仔咁」、「你打波打到成個女仔咁」 你地覺得以上的句子是讚賞,還是羞辱?原來日常生活的對話,我們可能已經貶低了女孩子。 "When the words 'like a girl' are used to mean something bad, it is profoundly disempowering. I am proud to partner with Always to shed light on how this simple phrase can have a significant and long-lasting impact on girls and women. I am excited to be a part of the movement to redefine 'like a girl' into a positive affirmation." – Lauren Greenfield((‪#‎LikeAGirl‬ 記錄片的導演) 資料來源:Always

【世界在做.我在__#34】1頓餐換1堂課

【世界在做.我在__#34】1頓餐換1堂課

小編認為香港的教育模式實在過於著重「學術性答案」,許多時候答案只要多點美美的詞語,又加點貌似很複雜的概念字眼便叫好。小朋友的學習難道只局限於這些嗎? 很羨慕這眾偏鄉學童有這個老師,讓他們學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世界在做.我在__#33】眉心貼紙也能補充營養?

【世界在做.我在__#33】眉心貼紙也能補充營養?

小編真的很想要廣告公司新加坡Grey與The Neelvasant Medical Found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印度當地的非營利組織)員工的頭腦! 他們竟然想到利用印度女性眉心上的傳統裝飾﹣紅點,為她們補足身體所需營養。因為印度婦女普遍都缺碘,這讓他們甲狀腺容易腫大,也會造成肥胖。「Life Saving Dot 」是一種特別的貼紙吸滿濃厚的碘液,貧窮的讓婦女們領這些圓形的貼紙,貼在眉心,透過長期緩滿地釋放,就能吸收到人體需要的碘。 資料來源:動腦

【世界在做.我在__#32】性別主流化

【世界在做.我在__#32】性別主流化

講起性別平等,大家可能會想起Emma Watson發表的He For She Campaign的演講,除了引起關注外,瑞典已經從公共運輸、醫療體系、學校教育事物,把性別平等落實到一切日常活動,呼應聯合國積極近年推動「性別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概念,作為政策主流講起性別平等。 瑞典政府修正隱藏日常施政的性別差異問題 第一例:市區鏟雪工作 第二例:夜間巴士隨叫隨停 第三例:銀髮族急救服務 第四例:改善男學生課業成績拉近兩性課業表現差異 資料來源:風傳媒

【世界在做.我在__#31】專屬失智老人的餐具

【世界在做.我在__#31】專屬失智老人的餐具

「設計靈感其實來自於我的外婆。」其實,平日我們很容易被感動,可能是一首歌、一部電影,或是生活中的畫面。台灣女孩姚彥慈從患有失智症(即老人癡呆症)的角度來發想,設計失智老人能用的餐具。不但讓他們重拾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還減輕了安養院和照顧者餵他們吃飯、清理善後的工作量。一舉兩得! 資料來源:關鍵評論

【世界在做.我在__#30】

【世界在做.我在__#30】

根據香港政府的官方數據,我們每天近2000公噸的塑膠都市固體廢物。面對堆填區飽和,政府的目標是10年內減廢40%。大家有沒有想到什麼有趣的方法把廢物變成有用,或者是好玩的東西? 一起看看Coke Cola 瓶子可以怎樣玩吧! 資料來源:AllDay.com

【世界在做.我在__#29】他們的彩色世界

【世界在做.我在__#29】他們的彩色世界

早前有公司致力為視障人仕重見光明,那麼色盲人仕呢? 或許有人會認為色盲人仕比視障人仕幸福,因為他們仍看得見世界。但試想想這是一個黑白的世界?當他們重見色彩的一刻,仍然感動。 資料來源:B.C. & Lowy

【世界在做.我在__#28】女性衛生問題

【世界在做.我在__#28】女性衛生問題

"It's a super powerful thing as a woman." 其實子宮和月經也是女性的一部份。 在部份落後國家,女性衛生問題一直存在。你又有想過做些甚麼嗎? 資料來源:MashableAsia

【世界在做.我在__#27】小孩的力量

【世界在做.我在__#27】小孩的力量

不要小看孩子的力量,他們也在為自己的城市努力。 Design For Change (DFC) Hong Kong! 創意行動挑戰!用創意改變世界!亦是一個鼓勵孩子運用自己的創意和影響力去改變世界的非牟利兒童創意活動。 「當人們還在抱怨世界的時候,孩子們正運用自己的能力和影響力去改變世界。」 官方網站: http://www.dfchk.com/ 資料來源:CityLab

【世界在做.我在__#26】家暴廣告

【世界在做.我在__#26】家暴廣告

想起家暴的廣告,或許你便會想到以往傳統守舊的戲劇類廣告。不過,只要花點創意,一個廣告的影響可能更大。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25】荷蘭有極光?

【世界在做.我在__#25】荷蘭有極光?

你可有想過用裝置藝術來喚醒大眾對全球暖化的關注? 這是有「荷蘭極光」美譽的藝術品,讓當地人明白全球暖化可能會為他們帶來水災。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24】再用盤菜兜

【世界在做.我在__#24】再用盤菜兜

新年吃盆菜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那些「盤菜兜」會落得個怎樣的下場? 資料來源:陳曉蕾Facebook Page

【世界在做.我在__#23】種籽咖啡杯

【世界在做.我在__#23】種籽咖啡杯

你喜歡咖啡嗎?你是不是那位每天到星巴克買一杯咖啡「醒醒神」的人呢?如果你手上的外賣咖啡杯能有點新意思,或者可以令你每天「醒醒神」的小舉動變成拯救地球的大英雄!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22】生死教育

【世界在做.我在__#22】生死教育

你有沒有聽過「專業殯葬課程」?你又有沒有想過在小學期間上一之「生死課」?「死」真的是一個不能談的禁忌? 資料來源:都市日報

【世界在做.我在__#21】手語廣告

【世界在做.我在__#21】手語廣告

雖然是一個商業廣告, 但其實只要每人願意多踏出一小步, 簡單一個手語, 便溫暖了人心。 香港聾人協進會也一直推廣手語, 將其普及化。在這也放上一段速成學習影片:- 15秒手語大典- 生活篇及潮語篇 http://www.youth.gov.hk/tc/youth-studio/detail.htm… 假如有一天你遇上了他們, 用手語跟他們say個hi呀! 資料來源:BuzzFeed

【世界在做.我在__#20】得閒飲茶

【世界在做.我在__#20】得閒飲茶

得閒飲茶! 你最近見過幾多個Facebook朋友? 有幾多個真係同你飲過茶? Well done is better than well said. 快啲約多幾個朋友出嚟見面喇! 資料來源:A Day Magazine

【世界在做.我在__#19】遺體膠囊

【世界在做.我在__#19】遺體膠囊

你有想過死後能遺愛人間嗎?你又有沒有想過把自己的遺體放在膠囊裡?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18】倫敦奧運會

【世界在做.我在__#18】倫敦奧運會

舉辨一個倫敦奧運會與尋找社區訴求有何關係? UK Citizens 讓你明白怎樣連結社區,進行一場更有意義的奧運會。 資料來源:UK Citizens

【世界在做.我在__#17】APP解決人口販賣?

【世界在做.我在__#17】APP解決人口販賣?

一個App(應用程式)可以怎幫忙解決人口販賣的問題? 世界上,有3千5百萬人正被逼成為非法員工或性奴隸,當中有一半的受害者都是來自亞洲的。你可想過這問題嗎? 資料來源:南華早報

【世界在做. 我在____ #16】Me to We

【世界在做. 我在____ #16】Me to We

要把「貧窮」放入博物館,可能嗎? 倘若進入Me to We 的世代,或許這願景將會實現! 資料來源:立場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hiSbe的店名來自「how it should be」,表達「做對的事,而非只是賺錢」的經營理念。 hiSbe在推廣「站在生產者與消費者角度思考的購物法則」的同時,也做到一般人能夠負擔的合理定價,打破「好的東西一定貴」的傳統思維,改變人們的購物價值觀,也讓人重新思考低價商品所造成的環境成本,其實對消費者自己傷害更大,期望影響原本利益導向的食物工業能更公平且永續。 」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有沒有想過傷健藝術家也可以大有作為? 香港大學的Innoart正正發揮了這眾藝術家的長處,把他們的作品變為產品,推廣社區共融。 資料來源:Innoart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低開發國家中有91%民眾仍使用傳統爐灶烹飪,造成一年兩百萬人死亡以及數千萬噸的碳排放。EcoZoom公司在2011年成立,生產並推廣方便且耐用的乾淨爐具(Clean Cookstove),解決低開發國家人民的健康與環境問題。」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你會利用Crowd Funding做些甚麼呢? 完成自己的夢想?還是幫助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有關針對病患者提供的義工服務,相信也多不勝數。不過,就阿茲海默症的老人而建設一條特別的村莊,你又想過沒有? 來看看在荷蘭的點子吧!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或許這個Post 並不是在介紹別人做了些甚麼有趣或富意義的服務。但我仍希望你花少少時間看一看這條影片。 世界上或許有很多人值得我們幫助。每次看到慈善機構所拍攝的落後地區的慘況,大概總會心有戚戚然。但回到現實,當一個貌似流浪漢的人跌倒在地,你又會怎樣做呢? 這是一場關於「初心」的探討。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飛行里數也可變公益項目? 「哩程結合公益這件事情,在國外其實並不陌生。像是美國的一個公益組織The Extra Mile就透過蒐集飛行常客用不到的哩程數,讓身處外地卻沒有錢買機票的人,可以回家見親人最後一面⋯⋯ 除了轉讓,還可以透過哩程凝聚社會力量。」 哩想飛行 Fly Goodwill 號召一下: ***強烈募集哩程*** • 聯合航空 15000哩 • 中華航空 21000哩 或 35000哩 • 愛琴海航空 銀卡或金卡帳戶 如果您有上述的哩程或帳戶,我們邀請您一起幫助優秀的選手們,前往日本朝自己的夢想邁進! 【哩程捐贈表單】http://goo.gl/x6l0pO 資料來源:你知我知好學網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人啊,很容易被小事情所感動,有一顆想幫助他人的心,難在如何有效持續地做下去。 「希望這一把『熱情的火』熱情的火不是燦爛瞬間的「煙火」,而是能夠是出自於內心對社會愛與關懷的『聖火』,不只是個人行為,更是一種永續傳遞的行動。」 資料來源:Blog (Joy 的家家)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忘掉你的恐懼,不然你到死都會後悔,只要一點勇氣,你就能改變一生。」---《三個傻瓜》 社會問題眾多,大概我們對種種問題也會感到無力,覺得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可以造就「自己想見到的改變」? 一個台灣女孩發起了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讓小朋友也成為一個Change Maker! 資料來源:30+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在香港,每日都有不少「心急人」衝紅燈,橫過馬路⋯⋯ 那麼如何可以有趣地令香港變得安全些? 或許,這條片段可以給你一點想法! How a smart idea can turn a city into a safer place 資料來源: Waze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據城市大學2013年進行的一項街頭統計顯示,香港現時有逾1400人沒有穩定或永久的住所,比社會福利署統計的784名露宿者高接近一倍,官方數字被指嚴重低估現實情況⋯⋯儘管許多露宿者申請輪候公屋,去年只有5人成功獲分配單位。另有35人獲發租金補助,仍在街頭輪候公屋的人則數以百計。」 或許你以為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其實那怕是一塊板子,對露宿者而言已經有很大的幫助。就如文章中談到加拿大的例子,一句「Find Shelter Here」是多麼的窩心。 而你又想到了甚麼點子呢? 資料來源: 謎米生活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作為健視人士,我們可能會覺得點字或發聲平面圖方便了視障人士的生活,但有沒有想過他們如何處理一些生活上的小細節,如: 看食物過期日和分辨同一包裝不同味道的產品,也需要別人的協助? 視野剩下5度的Hans Jørgen Wiberg設計了Be My Eyes 手機應用程式,提供一個互動平台,讓視障人士拍下物件傳送給在線的健視人士,快速幫忙的生活困難,亦算一種義工服務(Micro-volunteering). 文章同時提及「舌頭聆聽技術」和3D立體打印義肢,為技術去幫助殘障人士,但引起了「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的思考。究竟這些技術賦予了獨立生活能力,抑或是健視人士自我感覺良好的發明? Be My Eyes: Hans Jørgen Wiberg at TEDxCopenhag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feLJxCSLC0 資料來源: Outside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不是你沒有方向,不是你做人沒有目標,不是你天生欠了團火 而是時晨未到,未碰到對的人、未遇到像小王子的玫瑰花一樣讓你傾心想守護的事情。 在沒有鞋子穿的貧窮地區,沙蚤會寄生於人腳,讓雙腳紅腫潰爛,嚴重甚至會致命,這就是『沙蚤病』。 在台灣發起大規模募捐舊鞋活動的就是楊右任,年輕時老是在街頭遊蕩、塗鴉,跑給警察追,叛逆不羈的楊右任。遇見一位牧師一個妻子就改變了一切。 沒有資源,做慈善同時要糊口讓牙牙學語的女兒,很多細節和困難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楊右任夫妻仍說:「這是上帝放在我們家門口的恩典,我們只是看到了,就去做。」 做慈善的人就會明白,這外表看起來「高尚大」的事情,其實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自己知。但每一個成功的故事都告訴我,他們可以堅持在世界角落散播微光,是因為心中一直期待苦後的回甘感動。 Website: http://www.step30.org/ FB: https://www.facebook.com/step30.tw 資料來源 : 世界 微光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Make INVISIBLE people VISIBLE: 用一個網站,一個攝影機,讓被忽視的街友,不被遺忘。 發起人Mark Horvath 認為每個街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人作了錯誤的決定、有些人是受害者,但沒有人應該就這樣被社會丟棄在街上。 街友- Story of Leez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xt8u-iaGE 資料來源: 公益交流站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到底性教育應該是怎樣一回事? 微笑的討論有何不好? 想起香港亦在為性教育努力的 #Sticky Rice Love 糖不甩 #STIRRER話:「香港學生搞搞震,只係希望搞出一個美好到DUM一聲的世界!」 糖不甩 加油! 資料來源: Outside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STIR其中兩個「搞手」有幸獲 〈青年空間〉訪問: 近年更多人因為不同的「感動」而走出來服務大眾,這些「感動」可能來自社會上的不公,又或民生問題。於是,有人自發幫助社會弱勢、有人自發為不同大型活動擔任義工。 更有大學生們自發組織義工團,以一技之長幫助本地或海外有需要人士,將「感動」傳開。 Lucia 跟 Vanesse 聯同一班熱血青年組織了一個名為「STIR」(文章中錯譯為Stair) 的平台,幫助大學生解決在進行義務工作時在經驗、資源等方面遇上的限制。讓大家聚在一起共同重思「義工」二字,將香港青年義行力量翻倍傳開! 資料來源 : 〈青年 空間〉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嘩,下次去義教或探訪的好禮物出現啦! 南非一間公司為偏遠地區兒童設計了一款可照明的書包「Repurpose Schoolbags」。書包內的太陽能小燈在充滿電的情況下可持續照明長達12小時,為未有電力供應的家庭晚上有一份照明,孩子亦可在入黑後繼續學習。 早上背著書包去充電,晚上就可成枱燈,So Easy~ *替報道更正一點,根據該公司官方網頁,Rethaka並不是一所非牟利機構,而是一間想令社會變得更好的營利公司。 想了解更多可到其官方網站: http://www.repurposeschoolbags.com/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相信有好多人同我哋其中一個Stirrer: Vanesse一樣,係中學/大學時期參加過Service tour。參加嘅原因可能係為咗新高中嘅OLE及豐富個人經驗,當然少不了想為當地帶來正面嘅影響。但係呢,同類嘅活動好似越來越多,有啲可能未有完善嘅規劃,未能用盡大家嘅才能,製作最大嘅社會影響。我哋唔想嘥咗每一顆想令世界變得更美好嘅心,所以有STIR嘅出現:D "Many students do service for the sake of doing it, and never put themselves in the shoes of the beneficiaries to work out the best solutions. The goal of Stir i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develop programmes that are able to meet needs,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programmes."- Vanesse Source: SCMP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 "「兒童不是觀光景點」(Children are not tourist attractions) 志工來來去去,使得院童難以和人建立長期穩固的情感聯繫,甚至造成心理創傷。參訪孤兒院已經成了許多觀光客來到柬埔寨的熱門行程。另外,到柬埔寨孤兒院擔任志工,承擔教育或照顧責任,也是許多國外年輕人選擇的公益旅行方式。" |"他們也不會要求志工的專業能力,更不會有行前的完整訓練。如果我們認為「教育」有其專業,為什麼能夠接受一個沒有任何執教經驗與專業的外國人,在在短短一星期至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擔任老師的角色?" 小編於一次國際志願者協會的年度大會中認識到哥倫比亞服務偏鄉兒童組響"Recojo" 的創辦人Daniel Buritica Cordoba, 針對義工專業性問題, 他們不以授課為服務內容,改為一系列以道德價值觀為主題的課外活動,以「大哥哥大姐姐」多於「老師」的角色去培養孩子做人處事的態度。 資料來源 : 公益交流站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hiSbe的店名來自「how it should be」,表達「做對的事,而非只是賺錢」的經營理念。 hiSbe在推廣「站在生產者與消費者角度思考的購物法則」的同時,也做到一般人能夠負擔的合理定價,打破「好的東西一定貴」的傳統思維,改變人們的購物價值觀,也讓人重新思考低價商品所造成的環境成本,其實對消費者自己傷害更大,期望影響原本利益導向的食物工業能更公平且永續。 」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有沒有想過傷健藝術家也可以大有作為? 香港大學的Innoart正正發揮了這眾藝術家的長處,把他們的作品變為產品,推廣社區共融。 資料來源:Innoart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低開發國家中有91%民眾仍使用傳統爐灶烹飪,造成一年兩百萬人死亡以及數千萬噸的碳排放。EcoZoom公司在2011年成立,生產並推廣方便且耐用的乾淨爐具(Clean Cookstove),解決低開發國家人民的健康與環境問題。」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你會利用Crowd Funding做些甚麼呢? 完成自己的夢想?還是幫助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有關針對病患者提供的義工服務,相信也多不勝數。不過,就阿茲海默症的老人而建設一條特別的村莊,你又想過沒有? 來看看在荷蘭的點子吧!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或許這個Post 並不是在介紹別人做了些甚麼有趣或富意義的服務。但我仍希望你花少少時間看一看這條影片。 世界上或許有很多人值得我們幫助。每次看到慈善機構所拍攝的落後地區的慘況,大概總會心有戚戚然。但回到現實,當一個貌似流浪漢的人跌倒在地,你又會怎樣做呢? 這是一場關於「初心」的探討。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飛行里數也可變公益項目? 「哩程結合公益這件事情,在國外其實並不陌生。像是美國的一個公益組織The Extra Mile就透過蒐集飛行常客用不到的哩程數,讓身處外地卻沒有錢買機票的人,可以回家見親人最後一面⋯⋯ 除了轉讓,還可以透過哩程凝聚社會力量。」 哩想飛行 Fly Goodwill 號召一下: ***強烈募集哩程*** • 聯合航空 15000哩 • 中華航空 21000哩 或 35000哩 • 愛琴海航空 銀卡或金卡帳戶 如果您有上述的哩程或帳戶,我們邀請您一起幫助優秀的選手們,前往日本朝自己的夢想邁進! 【哩程捐贈表單】http://goo.gl/x6l0pO 資料來源:你知我知好學網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人啊,很容易被小事情所感動,有一顆想幫助他人的心,難在如何有效持續地做下去。 「希望這一把『熱情的火』熱情的火不是燦爛瞬間的「煙火」,而是能夠是出自於內心對社會愛與關懷的『聖火』,不只是個人行為,更是一種永續傳遞的行動。」 資料來源:Blog (Joy 的家家)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忘掉你的恐懼,不然你到死都會後悔,只要一點勇氣,你就能改變一生。」---《三個傻瓜》 社會問題眾多,大概我們對種種問題也會感到無力,覺得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可以造就「自己想見到的改變」? 一個台灣女孩發起了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讓小朋友也成為一個Change Maker! 資料來源:30+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在香港,每日都有不少「心急人」衝紅燈,橫過馬路⋯⋯ 那麼如何可以有趣地令香港變得安全些? 或許,這條片段可以給你一點想法! How a smart idea can turn a city into a safer place 資料來源: Waze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據城市大學2013年進行的一項街頭統計顯示,香港現時有逾1400人沒有穩定或永久的住所,比社會福利署統計的784名露宿者高接近一倍,官方數字被指嚴重低估現實情況⋯⋯儘管許多露宿者申請輪候公屋,去年只有5人成功獲分配單位。另有35人獲發租金補助,仍在街頭輪候公屋的人則數以百計。」 或許你以為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其實那怕是一塊板子,對露宿者而言已經有很大的幫助。就如文章中談到加拿大的例子,一句「Find Shelter Here」是多麼的窩心。 而你又想到了甚麼點子呢? 資料來源: 謎米生活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作為健視人士,我們可能會覺得點字或發聲平面圖方便了視障人士的生活,但有沒有想過他們如何處理一些生活上的小細節,如: 看食物過期日和分辨同一包裝不同味道的產品,也需要別人的協助? 視野剩下5度的Hans Jørgen Wiberg設計了Be My Eyes 手機應用程式,提供一個互動平台,讓視障人士拍下物件傳送給在線的健視人士,快速幫忙的生活困難,亦算一種義工服務(Micro-volunteering). 文章同時提及「舌頭聆聽技術」和3D立體打印義肢,為技術去幫助殘障人士,但引起了「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的思考。究竟這些技術賦予了獨立生活能力,抑或是健視人士自我感覺良好的發明? Be My Eyes: Hans Jørgen Wiberg at TEDxCopenhag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feLJxCSLC0 資料來源: Outside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不是你沒有方向,不是你做人沒有目標,不是你天生欠了團火 而是時晨未到,未碰到對的人、未遇到像小王子的玫瑰花一樣讓你傾心想守護的事情。 在沒有鞋子穿的貧窮地區,沙蚤會寄生於人腳,讓雙腳紅腫潰爛,嚴重甚至會致命,這就是『沙蚤病』。 在台灣發起大規模募捐舊鞋活動的就是楊右任,年輕時老是在街頭遊蕩、塗鴉,跑給警察追,叛逆不羈的楊右任。遇見一位牧師一個妻子就改變了一切。 沒有資源,做慈善同時要糊口讓牙牙學語的女兒,很多細節和困難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楊右任夫妻仍說:「這是上帝放在我們家門口的恩典,我們只是看到了,就去做。」 做慈善的人就會明白,這外表看起來「高尚大」的事情,其實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自己知。但每一個成功的故事都告訴我,他們可以堅持在世界角落散播微光,是因為心中一直期待苦後的回甘感動。 Website: http://www.step30.org/ FB: https://www.facebook.com/step30.tw 資料來源 : 世界 微光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Make INVISIBLE people VISIBLE: 用一個網站,一個攝影機,讓被忽視的街友,不被遺忘。 發起人Mark Horvath 認為每個街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人作了錯誤的決定、有些人是受害者,但沒有人應該就這樣被社會丟棄在街上。 街友- Story of Leez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xt8u-iaGE 資料來源: 公益交流站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到底性教育應該是怎樣一回事? 微笑的討論有何不好? 想起香港亦在為性教育努力的 #Sticky Rice Love 糖不甩 #STIRRER話:「香港學生搞搞震,只係希望搞出一個美好到DUM一聲的世界!」 糖不甩 加油! 資料來源: Outside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STIR其中兩個「搞手」有幸獲 〈青年空間〉訪問: 近年更多人因為不同的「感動」而走出來服務大眾,這些「感動」可能來自社會上的不公,又或民生問題。於是,有人自發幫助社會弱勢、有人自發為不同大型活動擔任義工。 更有大學生們自發組織義工團,以一技之長幫助本地或海外有需要人士,將「感動」傳開。 Lucia 跟 Vanesse 聯同一班熱血青年組織了一個名為「STIR」(文章中錯譯為Stair) 的平台,幫助大學生解決在進行義務工作時在經驗、資源等方面遇上的限制。讓大家聚在一起共同重思「義工」二字,將香港青年義行力量翻倍傳開! 資料來源 : 〈青年 空間〉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嘩,下次去義教或探訪的好禮物出現啦! 南非一間公司為偏遠地區兒童設計了一款可照明的書包「Repurpose Schoolbags」。書包內的太陽能小燈在充滿電的情況下可持續照明長達12小時,為未有電力供應的家庭晚上有一份照明,孩子亦可在入黑後繼續學習。 早上背著書包去充電,晚上就可成枱燈,So Easy~ *替報道更正一點,根據該公司官方網頁,Rethaka並不是一所非牟利機構,而是一間想令社會變得更好的營利公司。 想了解更多可到其官方網站: http://www.repurposeschoolbags.com/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相信有好多人同我哋其中一個Stirrer: Vanesse一樣,係中學/大學時期參加過Service tour。參加嘅原因可能係為咗新高中嘅OLE及豐富個人經驗,當然少不了想為當地帶來正面嘅影響。但係呢,同類嘅活動好似越來越多,有啲可能未有完善嘅規劃,未能用盡大家嘅才能,製作最大嘅社會影響。我哋唔想嘥咗每一顆想令世界變得更美好嘅心,所以有STIR嘅出現:D "Many students do service for the sake of doing it, and never put themselves in the shoes of the beneficiaries to work out the best solutions. The goal of Stir i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develop programmes that are able to meet needs,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programmes."- Vanesse Source: SCMP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 "「兒童不是觀光景點」(Children are not tourist attractions) 志工來來去去,使得院童難以和人建立長期穩固的情感聯繫,甚至造成心理創傷。參訪孤兒院已經成了許多觀光客來到柬埔寨的熱門行程。另外,到柬埔寨孤兒院擔任志工,承擔教育或照顧責任,也是許多國外年輕人選擇的公益旅行方式。" |"他們也不會要求志工的專業能力,更不會有行前的完整訓練。如果我們認為「教育」有其專業,為什麼能夠接受一個沒有任何執教經驗與專業的外國人,在在短短一星期至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擔任老師的角色?" 小編於一次國際志願者協會的年度大會中認識到哥倫比亞服務偏鄉兒童組響"Recojo" 的創辦人Daniel Buritica Cordoba, 針對義工專業性問題, 他們不以授課為服務內容,改為一系列以道德價值觀為主題的課外活動,以「大哥哥大姐姐」多於「老師」的角色去培養孩子做人處事的態度。 資料來源 : 公益交流站

【世界在做.我在__#27】小孩的力量

【世界在做.我在__#27】小孩的力量

不要小看孩子的力量,他們也在為自己的城市努力。 Design For Change (DFC) Hong Kong! 創意行動挑戰!用創意改變世界!亦是一個鼓勵孩子運用自己的創意和影響力去改變世界的非牟利兒童創意活動。 「當人們還在抱怨世界的時候,孩子們正運用自己的能力和影響力去改變世界。」 官方網站: http://www.dfchk.com/ 資料來源:CityLab

【世界在做.我在__#26】家暴廣告

【世界在做.我在__#26】家暴廣告

想起家暴的廣告,或許你便會想到以往傳統守舊的戲劇類廣告。不過,只要花點創意,一個廣告的影響可能更大。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25】荷蘭有極光?

【世界在做.我在__#25】荷蘭有極光?

你可有想過用裝置藝術來喚醒大眾對全球暖化的關注? 這是有「荷蘭極光」美譽的藝術品,讓當地人明白全球暖化可能會為他們帶來水災。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24】再用盤菜兜

【世界在做.我在__#24】再用盤菜兜

新年吃盆菜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那些「盤菜兜」會落得個怎樣的下場? 資料來源:陳曉蕾Facebook Page

【世界在做.我在__#23】種籽咖啡杯

【世界在做.我在__#23】種籽咖啡杯

你喜歡咖啡嗎?你是不是那位每天到星巴克買一杯咖啡「醒醒神」的人呢?如果你手上的外賣咖啡杯能有點新意思,或者可以令你每天「醒醒神」的小舉動變成拯救地球的大英雄!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22】生死教育

【世界在做.我在__#22】生死教育

你有沒有聽過「專業殯葬課程」?你又有沒有想過在小學期間上一之「生死課」?「死」真的是一個不能談的禁忌? 資料來源:都市日報

【世界在做.我在__#21】手語廣告

【世界在做.我在__#21】手語廣告

雖然是一個商業廣告, 但其實只要每人願意多踏出一小步, 簡單一個手語, 便溫暖了人心。 香港聾人協進會也一直推廣手語, 將其普及化。在這也放上一段速成學習影片:- 15秒手語大典- 生活篇及潮語篇 http://www.youth.gov.hk/tc/youth-studio/detail.htm… 假如有一天你遇上了他們, 用手語跟他們say個hi呀! 資料來源:BuzzFeed

【世界在做.我在__#20】得閒飲茶

【世界在做.我在__#20】得閒飲茶

得閒飲茶! 你最近見過幾多個Facebook朋友? 有幾多個真係同你飲過茶? Well done is better than well said. 快啲約多幾個朋友出嚟見面喇! 資料來源:A Day Magazine

【世界在做.我在__#19】遺體膠囊

【世界在做.我在__#19】遺體膠囊

你有想過死後能遺愛人間嗎?你又有沒有想過把自己的遺體放在膠囊裡?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18】倫敦奧運會

【世界在做.我在__#18】倫敦奧運會

舉辨一個倫敦奧運會與尋找社區訴求有何關係? UK Citizens 讓你明白怎樣連結社區,進行一場更有意義的奧運會。 資料來源:UK Citizens

【世界在做.我在__#17】APP解決人口販賣?

【世界在做.我在__#17】APP解決人口販賣?

一個App(應用程式)可以怎幫忙解決人口販賣的問題? 世界上,有3千5百萬人正被逼成為非法員工或性奴隸,當中有一半的受害者都是來自亞洲的。你可想過這問題嗎? 資料來源:南華早報

【世界在做. 我在____ #16】Me to We

【世界在做. 我在____ #16】Me to We

要把「貧窮」放入博物館,可能嗎? 倘若進入Me to We 的世代,或許這願景將會實現! 資料來源:立場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hiSbe的店名來自「how it should be」,表達「做對的事,而非只是賺錢」的經營理念。 hiSbe在推廣「站在生產者與消費者角度思考的購物法則」的同時,也做到一般人能夠負擔的合理定價,打破「好的東西一定貴」的傳統思維,改變人們的購物價值觀,也讓人重新思考低價商品所造成的環境成本,其實對消費者自己傷害更大,期望影響原本利益導向的食物工業能更公平且永續。 」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有沒有想過傷健藝術家也可以大有作為? 香港大學的Innoart正正發揮了這眾藝術家的長處,把他們的作品變為產品,推廣社區共融。 資料來源:Innoart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低開發國家中有91%民眾仍使用傳統爐灶烹飪,造成一年兩百萬人死亡以及數千萬噸的碳排放。EcoZoom公司在2011年成立,生產並推廣方便且耐用的乾淨爐具(Clean Cookstove),解決低開發國家人民的健康與環境問題。」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你會利用Crowd Funding做些甚麼呢? 完成自己的夢想?還是幫助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有關針對病患者提供的義工服務,相信也多不勝數。不過,就阿茲海默症的老人而建設一條特別的村莊,你又想過沒有? 來看看在荷蘭的點子吧!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或許這個Post 並不是在介紹別人做了些甚麼有趣或富意義的服務。但我仍希望你花少少時間看一看這條影片。 世界上或許有很多人值得我們幫助。每次看到慈善機構所拍攝的落後地區的慘況,大概總會心有戚戚然。但回到現實,當一個貌似流浪漢的人跌倒在地,你又會怎樣做呢? 這是一場關於「初心」的探討。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飛行里數也可變公益項目? 「哩程結合公益這件事情,在國外其實並不陌生。像是美國的一個公益組織The Extra Mile就透過蒐集飛行常客用不到的哩程數,讓身處外地卻沒有錢買機票的人,可以回家見親人最後一面⋯⋯ 除了轉讓,還可以透過哩程凝聚社會力量。」 哩想飛行 Fly Goodwill 號召一下: ***強烈募集哩程*** • 聯合航空 15000哩 • 中華航空 21000哩 或 35000哩 • 愛琴海航空 銀卡或金卡帳戶 如果您有上述的哩程或帳戶,我們邀請您一起幫助優秀的選手們,前往日本朝自己的夢想邁進! 【哩程捐贈表單】http://goo.gl/x6l0pO 資料來源:你知我知好學網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人啊,很容易被小事情所感動,有一顆想幫助他人的心,難在如何有效持續地做下去。 「希望這一把『熱情的火』熱情的火不是燦爛瞬間的「煙火」,而是能夠是出自於內心對社會愛與關懷的『聖火』,不只是個人行為,更是一種永續傳遞的行動。」 資料來源:Blog (Joy 的家家)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忘掉你的恐懼,不然你到死都會後悔,只要一點勇氣,你就能改變一生。」---《三個傻瓜》 社會問題眾多,大概我們對種種問題也會感到無力,覺得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可以造就「自己想見到的改變」? 一個台灣女孩發起了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讓小朋友也成為一個Change Maker! 資料來源:30+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在香港,每日都有不少「心急人」衝紅燈,橫過馬路⋯⋯ 那麼如何可以有趣地令香港變得安全些? 或許,這條片段可以給你一點想法! How a smart idea can turn a city into a safer place 資料來源: Waze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據城市大學2013年進行的一項街頭統計顯示,香港現時有逾1400人沒有穩定或永久的住所,比社會福利署統計的784名露宿者高接近一倍,官方數字被指嚴重低估現實情況⋯⋯儘管許多露宿者申請輪候公屋,去年只有5人成功獲分配單位。另有35人獲發租金補助,仍在街頭輪候公屋的人則數以百計。」 或許你以為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其實那怕是一塊板子,對露宿者而言已經有很大的幫助。就如文章中談到加拿大的例子,一句「Find Shelter Here」是多麼的窩心。 而你又想到了甚麼點子呢? 資料來源: 謎米生活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作為健視人士,我們可能會覺得點字或發聲平面圖方便了視障人士的生活,但有沒有想過他們如何處理一些生活上的小細節,如: 看食物過期日和分辨同一包裝不同味道的產品,也需要別人的協助? 視野剩下5度的Hans Jørgen Wiberg設計了Be My Eyes 手機應用程式,提供一個互動平台,讓視障人士拍下物件傳送給在線的健視人士,快速幫忙的生活困難,亦算一種義工服務(Micro-volunteering). 文章同時提及「舌頭聆聽技術」和3D立體打印義肢,為技術去幫助殘障人士,但引起了「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的思考。究竟這些技術賦予了獨立生活能力,抑或是健視人士自我感覺良好的發明? Be My Eyes: Hans Jørgen Wiberg at TEDxCopenhag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feLJxCSLC0 資料來源: Outside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不是你沒有方向,不是你做人沒有目標,不是你天生欠了團火 而是時晨未到,未碰到對的人、未遇到像小王子的玫瑰花一樣讓你傾心想守護的事情。 在沒有鞋子穿的貧窮地區,沙蚤會寄生於人腳,讓雙腳紅腫潰爛,嚴重甚至會致命,這就是『沙蚤病』。 在台灣發起大規模募捐舊鞋活動的就是楊右任,年輕時老是在街頭遊蕩、塗鴉,跑給警察追,叛逆不羈的楊右任。遇見一位牧師一個妻子就改變了一切。 沒有資源,做慈善同時要糊口讓牙牙學語的女兒,很多細節和困難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楊右任夫妻仍說:「這是上帝放在我們家門口的恩典,我們只是看到了,就去做。」 做慈善的人就會明白,這外表看起來「高尚大」的事情,其實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自己知。但每一個成功的故事都告訴我,他們可以堅持在世界角落散播微光,是因為心中一直期待苦後的回甘感動。 Website: http://www.step30.org/ FB: https://www.facebook.com/step30.tw 資料來源 : 世界 微光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Make INVISIBLE people VISIBLE: 用一個網站,一個攝影機,讓被忽視的街友,不被遺忘。 發起人Mark Horvath 認為每個街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人作了錯誤的決定、有些人是受害者,但沒有人應該就這樣被社會丟棄在街上。 街友- Story of Leez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xt8u-iaGE 資料來源: 公益交流站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到底性教育應該是怎樣一回事? 微笑的討論有何不好? 想起香港亦在為性教育努力的 #Sticky Rice Love 糖不甩 #STIRRER話:「香港學生搞搞震,只係希望搞出一個美好到DUM一聲的世界!」 糖不甩 加油! 資料來源: Outside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STIR其中兩個「搞手」有幸獲 〈青年空間〉訪問: 近年更多人因為不同的「感動」而走出來服務大眾,這些「感動」可能來自社會上的不公,又或民生問題。於是,有人自發幫助社會弱勢、有人自發為不同大型活動擔任義工。 更有大學生們自發組織義工團,以一技之長幫助本地或海外有需要人士,將「感動」傳開。 Lucia 跟 Vanesse 聯同一班熱血青年組織了一個名為「STIR」(文章中錯譯為Stair) 的平台,幫助大學生解決在進行義務工作時在經驗、資源等方面遇上的限制。讓大家聚在一起共同重思「義工」二字,將香港青年義行力量翻倍傳開! 資料來源 : 〈青年 空間〉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嘩,下次去義教或探訪的好禮物出現啦! 南非一間公司為偏遠地區兒童設計了一款可照明的書包「Repurpose Schoolbags」。書包內的太陽能小燈在充滿電的情況下可持續照明長達12小時,為未有電力供應的家庭晚上有一份照明,孩子亦可在入黑後繼續學習。 早上背著書包去充電,晚上就可成枱燈,So Easy~ *替報道更正一點,根據該公司官方網頁,Rethaka並不是一所非牟利機構,而是一間想令社會變得更好的營利公司。 想了解更多可到其官方網站: http://www.repurposeschoolbags.com/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相信有好多人同我哋其中一個Stirrer: Vanesse一樣,係中學/大學時期參加過Service tour。參加嘅原因可能係為咗新高中嘅OLE及豐富個人經驗,當然少不了想為當地帶來正面嘅影響。但係呢,同類嘅活動好似越來越多,有啲可能未有完善嘅規劃,未能用盡大家嘅才能,製作最大嘅社會影響。我哋唔想嘥咗每一顆想令世界變得更美好嘅心,所以有STIR嘅出現:D "Many students do service for the sake of doing it, and never put themselves in the shoes of the beneficiaries to work out the best solutions. The goal of Stir i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develop programmes that are able to meet needs,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programmes."- Vanesse Source: SCMP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 "「兒童不是觀光景點」(Children are not tourist attractions) 志工來來去去,使得院童難以和人建立長期穩固的情感聯繫,甚至造成心理創傷。參訪孤兒院已經成了許多觀光客來到柬埔寨的熱門行程。另外,到柬埔寨孤兒院擔任志工,承擔教育或照顧責任,也是許多國外年輕人選擇的公益旅行方式。" |"他們也不會要求志工的專業能力,更不會有行前的完整訓練。如果我們認為「教育」有其專業,為什麼能夠接受一個沒有任何執教經驗與專業的外國人,在在短短一星期至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擔任老師的角色?" 小編於一次國際志願者協會的年度大會中認識到哥倫比亞服務偏鄉兒童組響"Recojo" 的創辦人Daniel Buritica Cordoba, 針對義工專業性問題, 他們不以授課為服務內容,改為一系列以道德價值觀為主題的課外活動,以「大哥哥大姐姐」多於「老師」的角色去培養孩子做人處事的態度。 資料來源 : 公益交流站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hiSbe的店名來自「how it should be」,表達「做對的事,而非只是賺錢」的經營理念。 hiSbe在推廣「站在生產者與消費者角度思考的購物法則」的同時,也做到一般人能夠負擔的合理定價,打破「好的東西一定貴」的傳統思維,改變人們的購物價值觀,也讓人重新思考低價商品所造成的環境成本,其實對消費者自己傷害更大,期望影響原本利益導向的食物工業能更公平且永續。 」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有沒有想過傷健藝術家也可以大有作為? 香港大學的Innoart正正發揮了這眾藝術家的長處,把他們的作品變為產品,推廣社區共融。 資料來源:Innoart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低開發國家中有91%民眾仍使用傳統爐灶烹飪,造成一年兩百萬人死亡以及數千萬噸的碳排放。EcoZoom公司在2011年成立,生產並推廣方便且耐用的乾淨爐具(Clean Cookstove),解決低開發國家人民的健康與環境問題。」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你會利用Crowd Funding做些甚麼呢? 完成自己的夢想?還是幫助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有關針對病患者提供的義工服務,相信也多不勝數。不過,就阿茲海默症的老人而建設一條特別的村莊,你又想過沒有? 來看看在荷蘭的點子吧!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或許這個Post 並不是在介紹別人做了些甚麼有趣或富意義的服務。但我仍希望你花少少時間看一看這條影片。 世界上或許有很多人值得我們幫助。每次看到慈善機構所拍攝的落後地區的慘況,大概總會心有戚戚然。但回到現實,當一個貌似流浪漢的人跌倒在地,你又會怎樣做呢? 這是一場關於「初心」的探討。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飛行里數也可變公益項目? 「哩程結合公益這件事情,在國外其實並不陌生。像是美國的一個公益組織The Extra Mile就透過蒐集飛行常客用不到的哩程數,讓身處外地卻沒有錢買機票的人,可以回家見親人最後一面⋯⋯ 除了轉讓,還可以透過哩程凝聚社會力量。」 哩想飛行 Fly Goodwill 號召一下: ***強烈募集哩程*** • 聯合航空 15000哩 • 中華航空 21000哩 或 35000哩 • 愛琴海航空 銀卡或金卡帳戶 如果您有上述的哩程或帳戶,我們邀請您一起幫助優秀的選手們,前往日本朝自己的夢想邁進! 【哩程捐贈表單】http://goo.gl/x6l0pO 資料來源:你知我知好學網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人啊,很容易被小事情所感動,有一顆想幫助他人的心,難在如何有效持續地做下去。 「希望這一把『熱情的火』熱情的火不是燦爛瞬間的「煙火」,而是能夠是出自於內心對社會愛與關懷的『聖火』,不只是個人行為,更是一種永續傳遞的行動。」 資料來源:Blog (Joy 的家家)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忘掉你的恐懼,不然你到死都會後悔,只要一點勇氣,你就能改變一生。」---《三個傻瓜》 社會問題眾多,大概我們對種種問題也會感到無力,覺得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可以造就「自己想見到的改變」? 一個台灣女孩發起了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讓小朋友也成為一個Change Maker! 資料來源:30+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在香港,每日都有不少「心急人」衝紅燈,橫過馬路⋯⋯ 那麼如何可以有趣地令香港變得安全些? 或許,這條片段可以給你一點想法! How a smart idea can turn a city into a safer place 資料來源: Waze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據城市大學2013年進行的一項街頭統計顯示,香港現時有逾1400人沒有穩定或永久的住所,比社會福利署統計的784名露宿者高接近一倍,官方數字被指嚴重低估現實情況⋯⋯儘管許多露宿者申請輪候公屋,去年只有5人成功獲分配單位。另有35人獲發租金補助,仍在街頭輪候公屋的人則數以百計。」 或許你以為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其實那怕是一塊板子,對露宿者而言已經有很大的幫助。就如文章中談到加拿大的例子,一句「Find Shelter Here」是多麼的窩心。 而你又想到了甚麼點子呢? 資料來源: 謎米生活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作為健視人士,我們可能會覺得點字或發聲平面圖方便了視障人士的生活,但有沒有想過他們如何處理一些生活上的小細節,如: 看食物過期日和分辨同一包裝不同味道的產品,也需要別人的協助? 視野剩下5度的Hans Jørgen Wiberg設計了Be My Eyes 手機應用程式,提供一個互動平台,讓視障人士拍下物件傳送給在線的健視人士,快速幫忙的生活困難,亦算一種義工服務(Micro-volunteering). 文章同時提及「舌頭聆聽技術」和3D立體打印義肢,為技術去幫助殘障人士,但引起了「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的思考。究竟這些技術賦予了獨立生活能力,抑或是健視人士自我感覺良好的發明? Be My Eyes: Hans Jørgen Wiberg at TEDxCopenhag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feLJxCSLC0 資料來源: Outside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不是你沒有方向,不是你做人沒有目標,不是你天生欠了團火 而是時晨未到,未碰到對的人、未遇到像小王子的玫瑰花一樣讓你傾心想守護的事情。 在沒有鞋子穿的貧窮地區,沙蚤會寄生於人腳,讓雙腳紅腫潰爛,嚴重甚至會致命,這就是『沙蚤病』。 在台灣發起大規模募捐舊鞋活動的就是楊右任,年輕時老是在街頭遊蕩、塗鴉,跑給警察追,叛逆不羈的楊右任。遇見一位牧師一個妻子就改變了一切。 沒有資源,做慈善同時要糊口讓牙牙學語的女兒,很多細節和困難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楊右任夫妻仍說:「這是上帝放在我們家門口的恩典,我們只是看到了,就去做。」 做慈善的人就會明白,這外表看起來「高尚大」的事情,其實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自己知。但每一個成功的故事都告訴我,他們可以堅持在世界角落散播微光,是因為心中一直期待苦後的回甘感動。 Website: http://www.step30.org/ FB: https://www.facebook.com/step30.tw 資料來源 : 世界 微光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Make INVISIBLE people VISIBLE: 用一個網站,一個攝影機,讓被忽視的街友,不被遺忘。 發起人Mark Horvath 認為每個街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人作了錯誤的決定、有些人是受害者,但沒有人應該就這樣被社會丟棄在街上。 街友- Story of Leez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xt8u-iaGE 資料來源: 公益交流站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到底性教育應該是怎樣一回事? 微笑的討論有何不好? 想起香港亦在為性教育努力的 #Sticky Rice Love 糖不甩 #STIRRER話:「香港學生搞搞震,只係希望搞出一個美好到DUM一聲的世界!」 糖不甩 加油! 資料來源: Outside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STIR其中兩個「搞手」有幸獲 〈青年空間〉訪問: 近年更多人因為不同的「感動」而走出來服務大眾,這些「感動」可能來自社會上的不公,又或民生問題。於是,有人自發幫助社會弱勢、有人自發為不同大型活動擔任義工。 更有大學生們自發組織義工團,以一技之長幫助本地或海外有需要人士,將「感動」傳開。 Lucia 跟 Vanesse 聯同一班熱血青年組織了一個名為「STIR」(文章中錯譯為Stair) 的平台,幫助大學生解決在進行義務工作時在經驗、資源等方面遇上的限制。讓大家聚在一起共同重思「義工」二字,將香港青年義行力量翻倍傳開! 資料來源 : 〈青年 空間〉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嘩,下次去義教或探訪的好禮物出現啦! 南非一間公司為偏遠地區兒童設計了一款可照明的書包「Repurpose Schoolbags」。書包內的太陽能小燈在充滿電的情況下可持續照明長達12小時,為未有電力供應的家庭晚上有一份照明,孩子亦可在入黑後繼續學習。 早上背著書包去充電,晚上就可成枱燈,So Easy~ *替報道更正一點,根據該公司官方網頁,Rethaka並不是一所非牟利機構,而是一間想令社會變得更好的營利公司。 想了解更多可到其官方網站: http://www.repurposeschoolbags.com/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相信有好多人同我哋其中一個Stirrer: Vanesse一樣,係中學/大學時期參加過Service tour。參加嘅原因可能係為咗新高中嘅OLE及豐富個人經驗,當然少不了想為當地帶來正面嘅影響。但係呢,同類嘅活動好似越來越多,有啲可能未有完善嘅規劃,未能用盡大家嘅才能,製作最大嘅社會影響。我哋唔想嘥咗每一顆想令世界變得更美好嘅心,所以有STIR嘅出現:D "Many students do service for the sake of doing it, and never put themselves in the shoes of the beneficiaries to work out the best solutions. The goal of Stir i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develop programmes that are able to meet needs,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programmes."- Vanesse Source: SCMP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 "「兒童不是觀光景點」(Children are not tourist attractions) 志工來來去去,使得院童難以和人建立長期穩固的情感聯繫,甚至造成心理創傷。參訪孤兒院已經成了許多觀光客來到柬埔寨的熱門行程。另外,到柬埔寨孤兒院擔任志工,承擔教育或照顧責任,也是許多國外年輕人選擇的公益旅行方式。" |"他們也不會要求志工的專業能力,更不會有行前的完整訓練。如果我們認為「教育」有其專業,為什麼能夠接受一個沒有任何執教經驗與專業的外國人,在在短短一星期至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擔任老師的角色?" 小編於一次國際志願者協會的年度大會中認識到哥倫比亞服務偏鄉兒童組響"Recojo" 的創辦人Daniel Buritica Cordoba, 針對義工專業性問題, 他們不以授課為服務內容,改為一系列以道德價值觀為主題的課外活動,以「大哥哥大姐姐」多於「老師」的角色去培養孩子做人處事的態度。 資料來源 : 公益交流站

【世界在做.我在__#27】小孩的力量

【世界在做.我在__#27】小孩的力量

不要小看孩子的力量,他們也在為自己的城市努力。 Design For Change (DFC) Hong Kong! 創意行動挑戰!用創意改變世界!亦是一個鼓勵孩子運用自己的創意和影響力去改變世界的非牟利兒童創意活動。 「當人們還在抱怨世界的時候,孩子們正運用自己的能力和影響力去改變世界。」 官方網站: http://www.dfchk.com/ 資料來源:CityLab

【世界在做.我在__#26】家暴廣告

【世界在做.我在__#26】家暴廣告

想起家暴的廣告,或許你便會想到以往傳統守舊的戲劇類廣告。不過,只要花點創意,一個廣告的影響可能更大。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25】荷蘭有極光?

【世界在做.我在__#25】荷蘭有極光?

你可有想過用裝置藝術來喚醒大眾對全球暖化的關注? 這是有「荷蘭極光」美譽的藝術品,讓當地人明白全球暖化可能會為他們帶來水災。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24】再用盤菜兜

【世界在做.我在__#24】再用盤菜兜

新年吃盆菜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那些「盤菜兜」會落得個怎樣的下場? 資料來源:陳曉蕾Facebook Page

【世界在做.我在__#23】種籽咖啡杯

【世界在做.我在__#23】種籽咖啡杯

你喜歡咖啡嗎?你是不是那位每天到星巴克買一杯咖啡「醒醒神」的人呢?如果你手上的外賣咖啡杯能有點新意思,或者可以令你每天「醒醒神」的小舉動變成拯救地球的大英雄!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22】生死教育

【世界在做.我在__#22】生死教育

你有沒有聽過「專業殯葬課程」?你又有沒有想過在小學期間上一之「生死課」?「死」真的是一個不能談的禁忌? 資料來源:都市日報

【世界在做.我在__#21】手語廣告

【世界在做.我在__#21】手語廣告

雖然是一個商業廣告, 但其實只要每人願意多踏出一小步, 簡單一個手語, 便溫暖了人心。 香港聾人協進會也一直推廣手語, 將其普及化。在這也放上一段速成學習影片:- 15秒手語大典- 生活篇及潮語篇 http://www.youth.gov.hk/tc/youth-studio/detail.htm… 假如有一天你遇上了他們, 用手語跟他們say個hi呀! 資料來源:BuzzFeed

【世界在做.我在__#20】得閒飲茶

【世界在做.我在__#20】得閒飲茶

得閒飲茶! 你最近見過幾多個Facebook朋友? 有幾多個真係同你飲過茶? Well done is better than well said. 快啲約多幾個朋友出嚟見面喇! 資料來源:A Day Magazine

【世界在做.我在__#19】遺體膠囊

【世界在做.我在__#19】遺體膠囊

你有想過死後能遺愛人間嗎?你又有沒有想過把自己的遺體放在膠囊裡?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18】倫敦奧運會

【世界在做.我在__#18】倫敦奧運會

舉辨一個倫敦奧運會與尋找社區訴求有何關係? UK Citizens 讓你明白怎樣連結社區,進行一場更有意義的奧運會。 資料來源:UK Citizens

【世界在做.我在__#17】APP解決人口販賣?

【世界在做.我在__#17】APP解決人口販賣?

一個App(應用程式)可以怎幫忙解決人口販賣的問題? 世界上,有3千5百萬人正被逼成為非法員工或性奴隸,當中有一半的受害者都是來自亞洲的。你可想過這問題嗎? 資料來源:南華早報

【世界在做. 我在____ #16】Me to We

【世界在做. 我在____ #16】Me to We

要把「貧窮」放入博物館,可能嗎? 倘若進入Me to We 的世代,或許這願景將會實現! 資料來源:立場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hiSbe的店名來自「how it should be」,表達「做對的事,而非只是賺錢」的經營理念。 hiSbe在推廣「站在生產者與消費者角度思考的購物法則」的同時,也做到一般人能夠負擔的合理定價,打破「好的東西一定貴」的傳統思維,改變人們的購物價值觀,也讓人重新思考低價商品所造成的環境成本,其實對消費者自己傷害更大,期望影響原本利益導向的食物工業能更公平且永續。 」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有沒有想過傷健藝術家也可以大有作為? 香港大學的Innoart正正發揮了這眾藝術家的長處,把他們的作品變為產品,推廣社區共融。 資料來源:Innoart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低開發國家中有91%民眾仍使用傳統爐灶烹飪,造成一年兩百萬人死亡以及數千萬噸的碳排放。EcoZoom公司在2011年成立,生產並推廣方便且耐用的乾淨爐具(Clean Cookstove),解決低開發國家人民的健康與環境問題。」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你會利用Crowd Funding做些甚麼呢? 完成自己的夢想?還是幫助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有關針對病患者提供的義工服務,相信也多不勝數。不過,就阿茲海默症的老人而建設一條特別的村莊,你又想過沒有? 來看看在荷蘭的點子吧!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或許這個Post 並不是在介紹別人做了些甚麼有趣或富意義的服務。但我仍希望你花少少時間看一看這條影片。 世界上或許有很多人值得我們幫助。每次看到慈善機構所拍攝的落後地區的慘況,大概總會心有戚戚然。但回到現實,當一個貌似流浪漢的人跌倒在地,你又會怎樣做呢? 這是一場關於「初心」的探討。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飛行里數也可變公益項目? 「哩程結合公益這件事情,在國外其實並不陌生。像是美國的一個公益組織The Extra Mile就透過蒐集飛行常客用不到的哩程數,讓身處外地卻沒有錢買機票的人,可以回家見親人最後一面⋯⋯ 除了轉讓,還可以透過哩程凝聚社會力量。」 哩想飛行 Fly Goodwill 號召一下: ***強烈募集哩程*** • 聯合航空 15000哩 • 中華航空 21000哩 或 35000哩 • 愛琴海航空 銀卡或金卡帳戶 如果您有上述的哩程或帳戶,我們邀請您一起幫助優秀的選手們,前往日本朝自己的夢想邁進! 【哩程捐贈表單】http://goo.gl/x6l0pO 資料來源:你知我知好學網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人啊,很容易被小事情所感動,有一顆想幫助他人的心,難在如何有效持續地做下去。 「希望這一把『熱情的火』熱情的火不是燦爛瞬間的「煙火」,而是能夠是出自於內心對社會愛與關懷的『聖火』,不只是個人行為,更是一種永續傳遞的行動。」 資料來源:Blog (Joy 的家家)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忘掉你的恐懼,不然你到死都會後悔,只要一點勇氣,你就能改變一生。」---《三個傻瓜》 社會問題眾多,大概我們對種種問題也會感到無力,覺得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可以造就「自己想見到的改變」? 一個台灣女孩發起了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讓小朋友也成為一個Change Maker! 資料來源:30+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在香港,每日都有不少「心急人」衝紅燈,橫過馬路⋯⋯ 那麼如何可以有趣地令香港變得安全些? 或許,這條片段可以給你一點想法! How a smart idea can turn a city into a safer place 資料來源: Waze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據城市大學2013年進行的一項街頭統計顯示,香港現時有逾1400人沒有穩定或永久的住所,比社會福利署統計的784名露宿者高接近一倍,官方數字被指嚴重低估現實情況⋯⋯儘管許多露宿者申請輪候公屋,去年只有5人成功獲分配單位。另有35人獲發租金補助,仍在街頭輪候公屋的人則數以百計。」 或許你以為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其實那怕是一塊板子,對露宿者而言已經有很大的幫助。就如文章中談到加拿大的例子,一句「Find Shelter Here」是多麼的窩心。 而你又想到了甚麼點子呢? 資料來源: 謎米生活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作為健視人士,我們可能會覺得點字或發聲平面圖方便了視障人士的生活,但有沒有想過他們如何處理一些生活上的小細節,如: 看食物過期日和分辨同一包裝不同味道的產品,也需要別人的協助? 視野剩下5度的Hans Jørgen Wiberg設計了Be My Eyes 手機應用程式,提供一個互動平台,讓視障人士拍下物件傳送給在線的健視人士,快速幫忙的生活困難,亦算一種義工服務(Micro-volunteering). 文章同時提及「舌頭聆聽技術」和3D立體打印義肢,為技術去幫助殘障人士,但引起了「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的思考。究竟這些技術賦予了獨立生活能力,抑或是健視人士自我感覺良好的發明? Be My Eyes: Hans Jørgen Wiberg at TEDxCopenhag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feLJxCSLC0 資料來源: Outside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不是你沒有方向,不是你做人沒有目標,不是你天生欠了團火 而是時晨未到,未碰到對的人、未遇到像小王子的玫瑰花一樣讓你傾心想守護的事情。 在沒有鞋子穿的貧窮地區,沙蚤會寄生於人腳,讓雙腳紅腫潰爛,嚴重甚至會致命,這就是『沙蚤病』。 在台灣發起大規模募捐舊鞋活動的就是楊右任,年輕時老是在街頭遊蕩、塗鴉,跑給警察追,叛逆不羈的楊右任。遇見一位牧師一個妻子就改變了一切。 沒有資源,做慈善同時要糊口讓牙牙學語的女兒,很多細節和困難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楊右任夫妻仍說:「這是上帝放在我們家門口的恩典,我們只是看到了,就去做。」 做慈善的人就會明白,這外表看起來「高尚大」的事情,其實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自己知。但每一個成功的故事都告訴我,他們可以堅持在世界角落散播微光,是因為心中一直期待苦後的回甘感動。 Website: http://www.step30.org/ FB: https://www.facebook.com/step30.tw 資料來源 : 世界 微光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Make INVISIBLE people VISIBLE: 用一個網站,一個攝影機,讓被忽視的街友,不被遺忘。 發起人Mark Horvath 認為每個街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人作了錯誤的決定、有些人是受害者,但沒有人應該就這樣被社會丟棄在街上。 街友- Story of Leez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xt8u-iaGE 資料來源: 公益交流站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到底性教育應該是怎樣一回事? 微笑的討論有何不好? 想起香港亦在為性教育努力的 #Sticky Rice Love 糖不甩 #STIRRER話:「香港學生搞搞震,只係希望搞出一個美好到DUM一聲的世界!」 糖不甩 加油! 資料來源: Outside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STIR其中兩個「搞手」有幸獲 〈青年空間〉訪問: 近年更多人因為不同的「感動」而走出來服務大眾,這些「感動」可能來自社會上的不公,又或民生問題。於是,有人自發幫助社會弱勢、有人自發為不同大型活動擔任義工。 更有大學生們自發組織義工團,以一技之長幫助本地或海外有需要人士,將「感動」傳開。 Lucia 跟 Vanesse 聯同一班熱血青年組織了一個名為「STIR」(文章中錯譯為Stair) 的平台,幫助大學生解決在進行義務工作時在經驗、資源等方面遇上的限制。讓大家聚在一起共同重思「義工」二字,將香港青年義行力量翻倍傳開! 資料來源 : 〈青年 空間〉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嘩,下次去義教或探訪的好禮物出現啦! 南非一間公司為偏遠地區兒童設計了一款可照明的書包「Repurpose Schoolbags」。書包內的太陽能小燈在充滿電的情況下可持續照明長達12小時,為未有電力供應的家庭晚上有一份照明,孩子亦可在入黑後繼續學習。 早上背著書包去充電,晚上就可成枱燈,So Easy~ *替報道更正一點,根據該公司官方網頁,Rethaka並不是一所非牟利機構,而是一間想令社會變得更好的營利公司。 想了解更多可到其官方網站: http://www.repurposeschoolbags.com/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相信有好多人同我哋其中一個Stirrer: Vanesse一樣,係中學/大學時期參加過Service tour。參加嘅原因可能係為咗新高中嘅OLE及豐富個人經驗,當然少不了想為當地帶來正面嘅影響。但係呢,同類嘅活動好似越來越多,有啲可能未有完善嘅規劃,未能用盡大家嘅才能,製作最大嘅社會影響。我哋唔想嘥咗每一顆想令世界變得更美好嘅心,所以有STIR嘅出現:D "Many students do service for the sake of doing it, and never put themselves in the shoes of the beneficiaries to work out the best solutions. The goal of Stir i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develop programmes that are able to meet needs,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programmes."- Vanesse Source: SCMP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 "「兒童不是觀光景點」(Children are not tourist attractions) 志工來來去去,使得院童難以和人建立長期穩固的情感聯繫,甚至造成心理創傷。參訪孤兒院已經成了許多觀光客來到柬埔寨的熱門行程。另外,到柬埔寨孤兒院擔任志工,承擔教育或照顧責任,也是許多國外年輕人選擇的公益旅行方式。" |"他們也不會要求志工的專業能力,更不會有行前的完整訓練。如果我們認為「教育」有其專業,為什麼能夠接受一個沒有任何執教經驗與專業的外國人,在在短短一星期至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擔任老師的角色?" 小編於一次國際志願者協會的年度大會中認識到哥倫比亞服務偏鄉兒童組響"Recojo" 的創辦人Daniel Buritica Cordoba, 針對義工專業性問題, 他們不以授課為服務內容,改為一系列以道德價值觀為主題的課外活動,以「大哥哥大姐姐」多於「老師」的角色去培養孩子做人處事的態度。 資料來源 : 公益交流站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hiSbe的店名來自「how it should be」,表達「做對的事,而非只是賺錢」的經營理念。 hiSbe在推廣「站在生產者與消費者角度思考的購物法則」的同時,也做到一般人能夠負擔的合理定價,打破「好的東西一定貴」的傳統思維,改變人們的購物價值觀,也讓人重新思考低價商品所造成的環境成本,其實對消費者自己傷害更大,期望影響原本利益導向的食物工業能更公平且永續。 」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有沒有想過傷健藝術家也可以大有作為? 香港大學的Innoart正正發揮了這眾藝術家的長處,把他們的作品變為產品,推廣社區共融。 資料來源:Innoart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低開發國家中有91%民眾仍使用傳統爐灶烹飪,造成一年兩百萬人死亡以及數千萬噸的碳排放。EcoZoom公司在2011年成立,生產並推廣方便且耐用的乾淨爐具(Clean Cookstove),解決低開發國家人民的健康與環境問題。」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你會利用Crowd Funding做些甚麼呢? 完成自己的夢想?還是幫助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有關針對病患者提供的義工服務,相信也多不勝數。不過,就阿茲海默症的老人而建設一條特別的村莊,你又想過沒有? 來看看在荷蘭的點子吧!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或許這個Post 並不是在介紹別人做了些甚麼有趣或富意義的服務。但我仍希望你花少少時間看一看這條影片。 世界上或許有很多人值得我們幫助。每次看到慈善機構所拍攝的落後地區的慘況,大概總會心有戚戚然。但回到現實,當一個貌似流浪漢的人跌倒在地,你又會怎樣做呢? 這是一場關於「初心」的探討。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飛行里數也可變公益項目? 「哩程結合公益這件事情,在國外其實並不陌生。像是美國的一個公益組織The Extra Mile就透過蒐集飛行常客用不到的哩程數,讓身處外地卻沒有錢買機票的人,可以回家見親人最後一面⋯⋯ 除了轉讓,還可以透過哩程凝聚社會力量。」 哩想飛行 Fly Goodwill 號召一下: ***強烈募集哩程*** • 聯合航空 15000哩 • 中華航空 21000哩 或 35000哩 • 愛琴海航空 銀卡或金卡帳戶 如果您有上述的哩程或帳戶,我們邀請您一起幫助優秀的選手們,前往日本朝自己的夢想邁進! 【哩程捐贈表單】http://goo.gl/x6l0pO 資料來源:你知我知好學網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人啊,很容易被小事情所感動,有一顆想幫助他人的心,難在如何有效持續地做下去。 「希望這一把『熱情的火』熱情的火不是燦爛瞬間的「煙火」,而是能夠是出自於內心對社會愛與關懷的『聖火』,不只是個人行為,更是一種永續傳遞的行動。」 資料來源:Blog (Joy 的家家)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忘掉你的恐懼,不然你到死都會後悔,只要一點勇氣,你就能改變一生。」---《三個傻瓜》 社會問題眾多,大概我們對種種問題也會感到無力,覺得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可以造就「自己想見到的改變」? 一個台灣女孩發起了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讓小朋友也成為一個Change Maker! 資料來源:30+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在香港,每日都有不少「心急人」衝紅燈,橫過馬路⋯⋯ 那麼如何可以有趣地令香港變得安全些? 或許,這條片段可以給你一點想法! How a smart idea can turn a city into a safer place 資料來源: Waze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據城市大學2013年進行的一項街頭統計顯示,香港現時有逾1400人沒有穩定或永久的住所,比社會福利署統計的784名露宿者高接近一倍,官方數字被指嚴重低估現實情況⋯⋯儘管許多露宿者申請輪候公屋,去年只有5人成功獲分配單位。另有35人獲發租金補助,仍在街頭輪候公屋的人則數以百計。」 或許你以為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其實那怕是一塊板子,對露宿者而言已經有很大的幫助。就如文章中談到加拿大的例子,一句「Find Shelter Here」是多麼的窩心。 而你又想到了甚麼點子呢? 資料來源: 謎米生活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作為健視人士,我們可能會覺得點字或發聲平面圖方便了視障人士的生活,但有沒有想過他們如何處理一些生活上的小細節,如: 看食物過期日和分辨同一包裝不同味道的產品,也需要別人的協助? 視野剩下5度的Hans Jørgen Wiberg設計了Be My Eyes 手機應用程式,提供一個互動平台,讓視障人士拍下物件傳送給在線的健視人士,快速幫忙的生活困難,亦算一種義工服務(Micro-volunteering). 文章同時提及「舌頭聆聽技術」和3D立體打印義肢,為技術去幫助殘障人士,但引起了「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的思考。究竟這些技術賦予了獨立生活能力,抑或是健視人士自我感覺良好的發明? Be My Eyes: Hans Jørgen Wiberg at TEDxCopenhag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feLJxCSLC0 資料來源: Outside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不是你沒有方向,不是你做人沒有目標,不是你天生欠了團火 而是時晨未到,未碰到對的人、未遇到像小王子的玫瑰花一樣讓你傾心想守護的事情。 在沒有鞋子穿的貧窮地區,沙蚤會寄生於人腳,讓雙腳紅腫潰爛,嚴重甚至會致命,這就是『沙蚤病』。 在台灣發起大規模募捐舊鞋活動的就是楊右任,年輕時老是在街頭遊蕩、塗鴉,跑給警察追,叛逆不羈的楊右任。遇見一位牧師一個妻子就改變了一切。 沒有資源,做慈善同時要糊口讓牙牙學語的女兒,很多細節和困難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楊右任夫妻仍說:「這是上帝放在我們家門口的恩典,我們只是看到了,就去做。」 做慈善的人就會明白,這外表看起來「高尚大」的事情,其實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自己知。但每一個成功的故事都告訴我,他們可以堅持在世界角落散播微光,是因為心中一直期待苦後的回甘感動。 Website: http://www.step30.org/ FB: https://www.facebook.com/step30.tw 資料來源 : 世界 微光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Make INVISIBLE people VISIBLE: 用一個網站,一個攝影機,讓被忽視的街友,不被遺忘。 發起人Mark Horvath 認為每個街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人作了錯誤的決定、有些人是受害者,但沒有人應該就這樣被社會丟棄在街上。 街友- Story of Leez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xt8u-iaGE 資料來源: 公益交流站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到底性教育應該是怎樣一回事? 微笑的討論有何不好? 想起香港亦在為性教育努力的 #Sticky Rice Love 糖不甩 #STIRRER話:「香港學生搞搞震,只係希望搞出一個美好到DUM一聲的世界!」 糖不甩 加油! 資料來源: Outside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STIR其中兩個「搞手」有幸獲 〈青年空間〉訪問: 近年更多人因為不同的「感動」而走出來服務大眾,這些「感動」可能來自社會上的不公,又或民生問題。於是,有人自發幫助社會弱勢、有人自發為不同大型活動擔任義工。 更有大學生們自發組織義工團,以一技之長幫助本地或海外有需要人士,將「感動」傳開。 Lucia 跟 Vanesse 聯同一班熱血青年組織了一個名為「STIR」(文章中錯譯為Stair) 的平台,幫助大學生解決在進行義務工作時在經驗、資源等方面遇上的限制。讓大家聚在一起共同重思「義工」二字,將香港青年義行力量翻倍傳開! 資料來源 : 〈青年 空間〉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嘩,下次去義教或探訪的好禮物出現啦! 南非一間公司為偏遠地區兒童設計了一款可照明的書包「Repurpose Schoolbags」。書包內的太陽能小燈在充滿電的情況下可持續照明長達12小時,為未有電力供應的家庭晚上有一份照明,孩子亦可在入黑後繼續學習。 早上背著書包去充電,晚上就可成枱燈,So Easy~ *替報道更正一點,根據該公司官方網頁,Rethaka並不是一所非牟利機構,而是一間想令社會變得更好的營利公司。 想了解更多可到其官方網站: http://www.repurposeschoolbags.com/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相信有好多人同我哋其中一個Stirrer: Vanesse一樣,係中學/大學時期參加過Service tour。參加嘅原因可能係為咗新高中嘅OLE及豐富個人經驗,當然少不了想為當地帶來正面嘅影響。但係呢,同類嘅活動好似越來越多,有啲可能未有完善嘅規劃,未能用盡大家嘅才能,製作最大嘅社會影響。我哋唔想嘥咗每一顆想令世界變得更美好嘅心,所以有STIR嘅出現:D "Many students do service for the sake of doing it, and never put themselves in the shoes of the beneficiaries to work out the best solutions. The goal of Stir i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develop programmes that are able to meet needs,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programmes."- Vanesse Source: SCMP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 "「兒童不是觀光景點」(Children are not tourist attractions) 志工來來去去,使得院童難以和人建立長期穩固的情感聯繫,甚至造成心理創傷。參訪孤兒院已經成了許多觀光客來到柬埔寨的熱門行程。另外,到柬埔寨孤兒院擔任志工,承擔教育或照顧責任,也是許多國外年輕人選擇的公益旅行方式。" |"他們也不會要求志工的專業能力,更不會有行前的完整訓練。如果我們認為「教育」有其專業,為什麼能夠接受一個沒有任何執教經驗與專業的外國人,在在短短一星期至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擔任老師的角色?" 小編於一次國際志願者協會的年度大會中認識到哥倫比亞服務偏鄉兒童組響"Recojo" 的創辦人Daniel Buritica Cordoba, 針對義工專業性問題, 他們不以授課為服務內容,改為一系列以道德價值觀為主題的課外活動,以「大哥哥大姐姐」多於「老師」的角色去培養孩子做人處事的態度。 資料來源 : 公益交流站

【世界在做.我在__#45】南非新玩具

【世界在做.我在__#45】南非新玩具

「提供肥皂給小朋友不是什麼難事,真正的挑戰是:如何讓小朋友自主地用肥皂洗手,並且養成他們的習慣? 」 世界需要更多創意!快快看看是什麼玩具! 資料來源:關金

【世界在做.我在__#44】三十九篇

【世界在做.我在__#44】三十九篇

文字何價?在現今免費網絡文章盛行的年代,《三十九篇》的創辦人卻推出價值1元美金(約8元港幣)的月刊。200多名文章作者來自兩岸三地,當中4成收益捐予39間慈善機構。為何月刊名為《三十九篇》?創辦人認為「四十而不惑」,希望年青人在不惑之年前好好感受文字力量。 資料來源:蘋果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43】短期救災Vs長期重建

【世界在做.我在__#43】短期救災Vs長期重建

尼泊爾地震後一個月多,該以「短期救災」還是「長期重建」為主? 這成為各救援組織間最大的思辦題目。「當時有500多個救援組織在亞齊,有許多工作都是彼此重疊的。」在印尼海嘯中幾乎淹死的世界銀行官員杜德指出了救災機構正面對的最大困難:溝通協調。這往往使充有熱誠的救援組織未能把資源完全善用,滿足當地的真正需求。究竟尼泊爾人需要甚麼?大概是時候聽聽他們的聲音了! 資料來源:NPOST

【世界在做.我在__#42】女人應該

【世界在做.我在__#42】女人應該

關於性別,小編第一個想起Emma Watson 成為聯合國大使提倡性別平等。正如Emma所分享的,實在很難想像在已發展的國家/城市仍存在性別不平等的現象。然而,Google 與聯合國合作,發現世界各地對女性仍存有不同的偏見。 若在不同地區以Gogle 搜尋「女性不能」/「女性不應該」/「女人應該」,你能猜到會得出甚麼結果嗎? 資料來源:UN Women

【世界在做.我在__#41】MAMASMART

【世界在做.我在__#41】MAMASMART

母親節剛過,你怎樣慶祝母親節呢? 關於媽媽的話題當然不止於「母親節」,還有一個由港人自發的MAMASMART Market 媽媽市集!5月31日,約定你! 「媽媽織的毛衣叫「溫暖牌」、煲的湯水叫「阿媽靚湯」-用心和時間換來的親手製作勝過千言萬語。從誕下小生命開始,媽媽就一直擔當照顧孩子的角色,雖然時而嚴厲、時而溫柔,但不變的是對孩子成長的執著。{ MAMASMART } 的攤位主要由媽媽們來擔當生產者角色,分享創意與好手藝之餘,也製造機會給大小朋友體驗戶外活動,包括現場音樂、工作坊和 [ mamaswap ] 二手換物等。踏著單車走出石屎森林,穿過綠蔭小溪來到市集,可以邊聽音樂邊野餐,坐坐草地看看海,在這個屬於大家的空間渡過美好時光。」 MAMASMART:http://www.mamasmart.hk 資料來源:Timetable

【世界在做.我在__#40】領養,不棄養

【世界在做.我在__#40】領養,不棄養

印度孟買一家動物流浪組織最近把攝像頭捆在一隻流浪狗身上,從它的視角看看它每天是怎麼生活的,一顛一顛的過馬路,被路人潑水,被醉漢拳打腳踢的發洩,被捆上了鞭炮成小孩的玩具... 小編最近在上Human Rights的課,老師說人權的定義就是「把人當人」,給予最起碼的尊嚴。但其他動物呢?我們有認真看待他們的生命嗎? 大家有看過九把刀的《那些年》,又有否看過他的《十二夜》? 在台灣,關進動物收容所的流浪狗倘若無人認養,牠們的生命就只有短暫的十二天。一部98分鐘沒有配音的紀錄片,卻讓小編和友人看得心酸眼淚無聲流。大可找個晚上看官方完整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RzgAWj7nI 「領養,不棄養」 資料來源:WAZAFEE

【世界在做.我在__#39】一枝鉛筆的承諾

【世界在做.我在__#39】一枝鉛筆的承諾

小編曾在書局的排行榜看過這本書,Adams Braun用US$25就創立了「鉛筆的承諾」(Pencils of Promise)基金會,以不到5年的時間,在全世界蓋了220所學校,使貧困地區孩童得以接受教育。 「一枝鉛筆 一個希望 當初路旁小乞孩回答的若不是鉛筆 也許我從不知道憑一個平凡人的微小力量 竟能讓那根用木頭和石墨做的棒子 翻轉無數偏鄉貧困孩子們的人生 所有改變都從一枝鉛筆的承諾開始……」 資料來源:經濟通

【世界在做.我在__#38】零死

【世界在做.我在__#38】零死

「零死」?記得第一次小編看見這字時,還在想究竟甚麼是零死。 後來讀了文章才知道,原來在日本舉行葬禮和購買墓地,總共需要花上五百萬日圓。價值確是不菲,香港的情況也大抵相同,骨灰龕位可能比生前所住的樓房更貴。 那麼日本人想了些甚麼方法面對價值高昂的後事呢? 就讓一切歸零吧! 資料來源:日本文化物語

【世界在做.我在__#37】鄰居暗號

【世界在做.我在__#37】鄰居暗號

問大家兩個問題。知不知道鄰居怎樣稱呼嗎? 平日有跟他們打招呼嗎? 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打破這個隔閡就是利用一張貼紙咁簡單;) 這個計畫提供貼紙給居民,挑出願意出借的用品圖樣,貼在自己郵箱上,作為歡迎商借的告示。這些貼紙就像居民間的暗號,讓人們更願意敲敲鄰居的門,拉近彼此的關係,也會逐漸形成龐大的互助合作網絡。 資料來源:BIOS

【世界在做.我在__#36】跨代屋

【世界在做.我在__#36】跨代屋

大概不少年青人也會有個上居夢,希望可以找到一個合適的生活空間。有想過住在老人院嗎?不。不是在年老的時候入住,而是在年輕的時候來成為跨代屋「院友」。 荷蘭的做法,不但幫助了這些年輕人,也為老人院帶來朝氣。實在太有創意了! 資料來源:AM730

【世界在做.我在__#35】Like a GIRL

【世界在做.我在__#35】Like a GIRL

「你跑到成個女仔咁」、「你踢到成個女仔咁」、「你打波打到成個女仔咁」 你地覺得以上的句子是讚賞,還是羞辱?原來日常生活的對話,我們可能已經貶低了女孩子。 "When the words 'like a girl' are used to mean something bad, it is profoundly disempowering. I am proud to partner with Always to shed light on how this simple phrase can have a significant and long-lasting impact on girls and women. I am excited to be a part of the movement to redefine 'like a girl' into a positive affirmation." – Lauren Greenfield((‪#‎LikeAGirl‬ 記錄片的導演) 資料來源:Always

【世界在做.我在__#34】1頓餐換1堂課

【世界在做.我在__#34】1頓餐換1堂課

小編認為香港的教育模式實在過於著重「學術性答案」,許多時候答案只要多點美美的詞語,又加點貌似很複雜的概念字眼便叫好。小朋友的學習難道只局限於這些嗎? 很羨慕這眾偏鄉學童有這個老師,讓他們學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世界在做.我在__#33】眉心貼紙也能補充營養?

【世界在做.我在__#33】眉心貼紙也能補充營養?

小編真的很想要廣告公司新加坡Grey與The Neelvasant Medical Found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印度當地的非營利組織)員工的頭腦! 他們竟然想到利用印度女性眉心上的傳統裝飾﹣紅點,為她們補足身體所需營養。因為印度婦女普遍都缺碘,這讓他們甲狀腺容易腫大,也會造成肥胖。「Life Saving Dot 」是一種特別的貼紙吸滿濃厚的碘液,貧窮的讓婦女們領這些圓形的貼紙,貼在眉心,透過長期緩滿地釋放,就能吸收到人體需要的碘。 資料來源:動腦

【世界在做.我在__#32】性別主流化

【世界在做.我在__#32】性別主流化

講起性別平等,大家可能會想起Emma Watson發表的He For She Campaign的演講,除了引起關注外,瑞典已經從公共運輸、醫療體系、學校教育事物,把性別平等落實到一切日常活動,呼應聯合國積極近年推動「性別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概念,作為政策主流講起性別平等。 瑞典政府修正隱藏日常施政的性別差異問題 第一例:市區鏟雪工作 第二例:夜間巴士隨叫隨停 第三例:銀髮族急救服務 第四例:改善男學生課業成績拉近兩性課業表現差異 資料來源:風傳媒

【世界在做.我在__#31】專屬失智老人的餐具

【世界在做.我在__#31】專屬失智老人的餐具

「設計靈感其實來自於我的外婆。」其實,平日我們很容易被感動,可能是一首歌、一部電影,或是生活中的畫面。台灣女孩姚彥慈從患有失智症(即老人癡呆症)的角度來發想,設計失智老人能用的餐具。不但讓他們重拾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還減輕了安養院和照顧者餵他們吃飯、清理善後的工作量。一舉兩得! 資料來源:關鍵評論

【世界在做.我在__#30】

【世界在做.我在__#30】

根據香港政府的官方數據,我們每天近2000公噸的塑膠都市固體廢物。面對堆填區飽和,政府的目標是10年內減廢40%。大家有沒有想到什麼有趣的方法把廢物變成有用,或者是好玩的東西? 一起看看Coke Cola 瓶子可以怎樣玩吧! 資料來源:AllDay.com

【世界在做.我在__#29】他們的彩色世界

【世界在做.我在__#29】他們的彩色世界

早前有公司致力為視障人仕重見光明,那麼色盲人仕呢? 或許有人會認為色盲人仕比視障人仕幸福,因為他們仍看得見世界。但試想想這是一個黑白的世界?當他們重見色彩的一刻,仍然感動。 資料來源:B.C. & Lowy

【世界在做.我在__#28】女性衛生問題

【世界在做.我在__#28】女性衛生問題

"It's a super powerful thing as a woman." 其實子宮和月經也是女性的一部份。 在部份落後國家,女性衛生問題一直存在。你又有想過做些甚麼嗎? 資料來源:MashableAsia

【世界在做.我在__#27】小孩的力量

【世界在做.我在__#27】小孩的力量

不要小看孩子的力量,他們也在為自己的城市努力。 Design For Change (DFC) Hong Kong! 創意行動挑戰!用創意改變世界!亦是一個鼓勵孩子運用自己的創意和影響力去改變世界的非牟利兒童創意活動。 「當人們還在抱怨世界的時候,孩子們正運用自己的能力和影響力去改變世界。」 官方網站: http://www.dfchk.com/ 資料來源:CityLab

【世界在做.我在__#26】家暴廣告

【世界在做.我在__#26】家暴廣告

想起家暴的廣告,或許你便會想到以往傳統守舊的戲劇類廣告。不過,只要花點創意,一個廣告的影響可能更大。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25】荷��蘭有極光?

【世界在做.我在__#25】荷蘭有極光?

你可有想過用裝置藝術來喚醒大眾對全球暖化的關注? 這是有「荷蘭極光」美譽的藝術品,讓當地人明白全球暖化可能會為他們帶來水災。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24】再用盤菜兜

【世界在做.我在__#24】再用盤菜兜

新年吃盆菜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那些「盤菜兜」會落得個怎樣的下場? 資料來源:陳曉蕾Facebook Page

【世界在做.我在__#23】種籽咖啡杯

【世界在做.我在__#23】種籽咖啡杯

你喜歡咖啡嗎?你是不是那位每天到星巴克買一杯咖啡「醒醒神」的人呢?如果你手上的外賣咖啡杯能有點新意思,或者可以令你每天「醒醒神」的小舉動變成拯救地球的大英雄!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22】生死教育

【世界在做.我在__#22】生死教育

你有沒有聽過「專業殯葬課程」?你又有沒有想過在小學期間上一之「生死課」?「死」真的是一個不能談的禁忌? 資料來源:都市日報

【世界在做.我在__#21】手語廣告

【世界在做.我在__#21】手語廣告

雖然是一個商業廣告, 但其實只要每人願意多踏出一小步, 簡單一個手語, 便溫暖了人心。 香港聾人協進會也一直推廣手語, 將其普及化。在這也放上一段速成學習影片:- 15秒手語大典- 生活篇及潮語篇 http://www.youth.gov.hk/tc/youth-studio/detail.htm… 假如有一天你遇上了他們, 用手語跟他們say個hi呀! 資料來源:BuzzFeed

【世界在做.我在__#20】得閒飲茶

【世界在做.我在__#20】得閒飲茶

得閒飲茶! 你最近見過幾多個Facebook朋友? 有幾多個真係同你飲過茶? Well done is better than well said. 快啲約多幾個朋友出嚟見面喇! 資料來源:A Day Magazine

【世界在做.我在__#19】遺體膠囊

【世界在做.我在__#19】遺體膠囊

你有想過死後能遺愛人間嗎?你又有沒有想過把自己的遺體放在膠囊裡?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18】倫敦奧運會

【世界在做.我在__#18】倫敦奧運會

舉辨一個倫敦奧運會與尋找社區訴求有何關係? UK Citizens 讓你明白怎樣連結社區,進行一場更有意義的奧運會。 資料來源:UK Citizens

【世界在做.我在__#17】APP解決人口販賣?

【世界在做.我在__#17】APP解決人口販賣?

一個App(應用程式)可以怎幫忙解決人口販賣的問題? 世界上,有3千5百萬人正被逼成為非法員工或性奴隸,當中有一半的受害者都是來自亞洲的。你可想過這問題嗎? 資料來源:南華早報

【世界在做. 我在____ #16】Me to We

【世界在做. 我在____ #16】Me to We

要把「貧窮」放入博物館,可能嗎? 倘若進入Me to We 的世代,或許這願景將會實現! 資料來源:立場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hiSbe的店名來自「how it should be」,表達「做對的事,而非只是賺錢」的經營理念。 hiSbe在推廣「站在生產者與消費者角度思考的購物法則」的同時,也做到一般人能夠負擔的合理定價,打破「好的東西一定貴」的傳統思維,改變人們的購物價值觀,也讓人重新思考低價商品所造成的環境成本,其實對消費者自己傷害更大,期望影響原本利益導向的食物工業能更公平且永續。 」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有沒有想過傷健藝術家也可以大有作為? 香港大學的Innoart正正發揮了這眾藝術家的長處,把他們的作品變為產品,推廣社區共融。 資料來源:Innoart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低開發國家中有91%民眾仍使用傳統爐灶烹飪,造成一年兩百萬人死亡以及數千萬噸的碳排放。EcoZoom公司在2011年成立,生產並推廣方便且耐用的乾淨爐具(Clean Cookstove),解決低開發國家人民的健康與環境問題。」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你會利用Crowd Funding做些甚麼呢? 完成自己的夢想?還是幫助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有關針對病患者提供的義工服務,相信也多不勝數。不過,就阿茲海默症的老人而建設一條特別的村莊,你又想過沒有? 來看看在荷蘭的點子吧!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或許這個Post 並不是在介紹別人做了些甚麼有趣或富意義的服務。但我仍希望你花少少時間看一看這條影片。 世界上或許有很多人值得我們幫助。每次看到慈善機構所拍攝的落後地區的慘況,大概總會心有戚戚然。但回到現實,當一個貌似流浪漢的人跌倒在地,你又會怎樣做呢? 這是一場關於「初心」的探討。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飛行里數也可變公益項目? 「哩程結合公益這件事情,在國外其實並不陌生。像是美國的一個公益組織The Extra Mile就透過蒐集飛行常客用不到的哩程數,讓身處外地卻沒有錢買機票的人,可以回家見親人最後一面⋯⋯ 除了轉讓,還可以透過哩程凝聚社會力量。」 哩想飛行 Fly Goodwill 號召一下: ***強烈募集哩程*** • 聯合航空 15000哩 • 中華航空 21000哩 或 35000哩 • 愛琴海航空 銀卡或金卡帳戶 如果您有上述的哩程或帳戶,我們邀請您一起幫助優秀的選手們,前往日本朝自己的夢想邁進! 【哩程捐贈表單】http://goo.gl/x6l0pO 資料來源:你知我知好學網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人啊,很容易被小事情所感動,有一顆想幫助他人的心,難在如何有效持續地做下去。 「希望這一把『熱情的火』熱情的火不是燦爛瞬間的「煙火」,而是能夠是出自於內心對社會愛與關懷的『聖火』,不只是個人行為,更是一種永續傳遞的行動。」 資料來源:Blog (Joy 的家家)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忘掉你的恐懼,不然你到死都會後悔,只要一點勇氣,你就能改變一生。」---《三個傻瓜》 社會問題眾多,大概我們對種種問題也會感到無力,覺得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可以造就「自己想見到的改變」? 一個台灣女孩發起了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讓小朋友也成為一個Change Maker! 資料來源:30+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在香港,每日都有不少「心急人」衝紅燈,橫過馬路⋯⋯ 那麼如何可以有趣地令香港變得安全些? 或許,這條片段可以給你一點想法! How a smart idea can turn a city into a safer place 資料來源: Waze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據城市大學2013年進行的一項街頭統計顯示,香港現時有逾1400人沒有穩定或永久的住所,比社會福利署統計的784名露宿者高接近一倍,官方數字被指嚴重低估現實情況⋯⋯儘管許多露宿者申請輪候公屋,去年只有5人成功獲分配單位。另有35人獲發租金補助,仍在街頭輪候公屋的人則數以百計。」 或許你以為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其實那怕是一塊板子,對露宿者而言已經有很大的幫助。就如文章中談到加拿大的例子,一句「Find Shelter Here」是多麼的窩心。 而你又想到了甚麼點子呢? 資料來源: 謎米生活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作為健視人士,我們可能會覺得點字或發聲平面圖方便了視障人士的生活,但有沒有想過他們如何處理一些生活上的小細節,如: 看食物過期日和分辨同一包裝不同味道的產品,也需要別人的協助? 視野剩下5度的Hans Jørgen Wiberg設計了Be My Eyes 手機應用程式,提供一個互動平台,讓視障人士拍下物件傳送給在線的健視人士,快速幫忙的生活困難,亦算一種義工服務(Micro-volunteering). 文章同時提及「舌頭聆聽技術」和3D立體打印義肢,為技術去幫助殘障人士,但引起了「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的思考。究竟這些技術賦予了獨立生活能力,抑或是健視人士自我感覺良好的發明? Be My Eyes: Hans Jørgen Wiberg at TEDxCopenhag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feLJxCSLC0 資料來源: Outside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不是你沒有方向,不是你做人沒有目標,不是你天生欠了團火 而是時晨未到,未碰到對的人、未遇到像小王子的玫瑰花一樣讓你傾心想守護的事情。 在沒有鞋子穿的貧窮地區,沙蚤會寄生於人腳,讓雙腳紅腫潰爛,嚴重甚至會致命,這就是『沙蚤病』。 在台灣發起大規模募捐舊鞋活動的就是楊右任,年輕時老是在街頭遊蕩、塗鴉,跑給警察追,叛逆不羈的楊右任。遇見一位牧師一個妻子就改變了一切。 沒有資源,做慈善同時要糊口讓牙牙學語的女兒,很多細節和困難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楊右任夫妻仍說:「這是上帝放在我們家門口的恩典,我們只是看到了,就去做。」 做慈善的人就會明白,這外表看起來「高尚大」的事情,其實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自己知。但每一個成功的故事都告訴我,他們可以堅持在世界角落散播微光,是因為心中一直期待苦後的回甘感動。 Website: http://www.step30.org/ FB: https://www.facebook.com/step30.tw 資料來源 : 世界 微光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Make INVISIBLE people VISIBLE: 用一個網站,一個攝影機,讓被忽視的街友,不被遺忘。 發起人Mark Horvath 認為每個街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人作了錯誤的決定、有些人是受害者,但沒有人應該就這樣被社會丟棄在街上。 街友- Story of Leez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xt8u-iaGE 資料來源: 公益交流站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到底性教育應該是怎樣一回事? 微笑的討論有何不好? 想起香港亦在為性教育努力的 #Sticky Rice Love 糖不甩 #STIRRER話:「香港學生搞搞震,只係希望搞出一個美好到DUM一聲的世界!」 糖不甩 加油! 資料來源: Outside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STIR其中兩個「搞手」有幸獲 〈青年空間〉訪問: 近年更多人因為不同的「感動」而走出來服務大眾,這些「感動」可能來自社會上的不公,又或民生問題。於是,有人自發幫助社會弱勢、有人自發為不同大型活動擔任義工。 更有大學生們自發組織義工團,以一技之長幫助本地或海外有需要人士,將「感動」傳開。 Lucia 跟 Vanesse 聯同一班熱血青年組織了一個名為「STIR」(文章中錯譯為Stair) 的平台,幫助大學生解決在進行義務工作時在經驗、資源等方面遇上的限制。讓大家聚在一起共同重思「義工」二字,將香港青年義行力量翻倍傳開! 資料來源 : 〈青年 空間〉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嘩,下次去義教或探訪的好禮物出現啦! 南非一間公司為偏遠地區兒童設計了一款可照明的書包「Repurpose Schoolbags」。書包內的太陽能小燈在充滿電的情況下可持續照明長達12小時,為未有電力供應的家庭晚上有一份照明,孩子亦可在入黑後繼續學習。 早上背著書包去充電,晚上就可成枱燈,So Easy~ *替報道更正一點,根據該公司官方網頁,Rethaka並不是一所非牟利機構,而是一間想令社會變得更好的營利公司。 想了解更多可到其官方網站: http://www.repurposeschoolbags.com/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相信有好多人同我哋其中一個Stirrer: Vanesse一樣,係中學/大學時期參加過Service tour。參加嘅原因可能係為咗新高中嘅OLE及豐富個人經驗,當然少不了想為當地帶來正面嘅影響。但係呢,同類嘅活動好似越來越多,有啲可能未有完善嘅規劃,未能用盡大家嘅才能,製作最大嘅社會影響。我哋唔想嘥咗每一顆想令世界變得更美好嘅心,所以有STIR嘅出現:D "Many students do service for the sake of doing it, and never put themselves in the shoes of the beneficiaries to work out the best solutions. The goal of Stir i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develop programmes that are able to meet needs,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programmes."- Vanesse Source: SCMP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 "「兒童不是觀光景點」(Children are not tourist attractions) 志工來來去去,使得院童難以和人建立長期穩固的情感聯繫,甚至造成心理創傷。參訪孤兒院已經成了許多觀光客來到柬埔寨的熱門行程。另外,到柬埔寨孤兒院擔任志工,承擔教育或照顧責任,也是許多國外年輕人選擇的公益旅行方式。" |"他們也不會要求志工的專業能力,更不會有行前的完整訓練。如果我們認為「教育」有其專業,為什麼能夠接受一個沒有任何執教經驗與專業的外國人,在在短短一星期至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擔任老師的角色?" 小編於一次國際志願者協會的年度大會中認識到哥倫比亞服務偏鄉兒童組響"Recojo" 的創辦人Daniel Buritica Cordoba, 針對義工專業性問題, 他們不以授課為服務內容,改為一系列以道德價值觀為主題的課外活動,以「大哥哥大姐姐」多於「老師」的角色去培養孩子做人處事的態度。 資料來源 : 公益交流站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hiSbe的店名來自「how it should be」,表達「做對的事,而非只是賺錢」的經營理念。 hiSbe在推廣「站在生產者與消費者角度思考的購物法則」的同時,也做到一般人能夠負擔的合理定價,打破「好的東西一定貴」的傳統思維,改變人們的購物價值觀,也讓人重新思考低價商品所造成的環境成本,其實對消費者自己傷害更大,期望影響原本利益導向的食物工業能更公平且永續。 」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有沒有想過傷健藝術家也可以大有作為? 香港大學的Innoart正正發揮了這眾藝術家的長處,把他們的作品變為產品,推廣社區共融。 資料來源:Innoart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低開發國家中有91%民眾仍使用傳統爐灶烹飪,造成一年兩百萬人死亡以及數千萬噸的碳排放。EcoZoom公司在2011年成立,生產並推廣方便且耐用的乾淨爐具(Clean Cookstove),解決低開發國家人民的健康與環境問題。」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你會利用Crowd Funding做些甚麼呢? 完成自己的夢想?還是幫助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有關針對病患者提供的義工服務,相信也多不勝數。不過,就阿茲海默症的老人而建設一條特別的村莊,你又想過沒有? 來看看在荷蘭的點子吧!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或許這個Post 並不是在介紹別人做了些甚麼有趣或富意義的服務。但我仍希望你花少少時間看一看這條影片。 世界上或許有很多人值得我們幫助。每次看到慈善機構所拍攝的落後地區的慘況,大概總會心有戚戚然。但回到現實,當一個貌似流浪漢的人跌倒在地,你又會怎樣做呢? 這是一場關於「初心」的探討。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飛行里數也可變公益項目? 「哩程結合公益這件事情,在國外其實並不陌生。像是美國的一個公益組織The Extra Mile就透過蒐集飛行常客用不到的哩程數,讓身處外地卻沒有錢買機票的人,可以回家見親人最後一面⋯⋯ 除了轉讓,還可以透過哩程凝聚社會力量。」 哩想飛行 Fly Goodwill 號召一下: ***強烈募集哩程*** • 聯合航空 15000哩 • 中華航空 21000哩 或 35000哩 • 愛琴海航空 銀卡或金卡帳戶 如果您有上述的哩程或帳戶,我們邀請您一起幫助優秀的選手們,前往日本朝自己的夢想邁進! 【哩程捐贈表單】http://goo.gl/x6l0pO 資料來源:你知我知好學網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人啊,很容易被小事情所感動,有一顆想幫助他人的心,難在如何有效持續地做下去。 「希望這一把『熱情的火』熱情的火不是燦爛瞬間的「煙火」,而是能夠是出自於內心對社會愛與關懷的『聖火』,不只是個人行為,更是一種永續傳遞的行動。」 資料來源:Blog (Joy 的家家)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忘掉你的恐懼,不然你到死都會後悔,只要一點勇氣,你就能改變一生。」---《三個傻瓜》 社會問題眾多,大概我們對種種問題也會感到無力,覺得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可以造就「自己想見到的改變」? 一個台灣女孩發起了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讓小朋友也成為一個Change Maker! 資料來源:30+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在香港,每日都有不少「心急人」衝紅燈,橫過馬路⋯⋯ 那麼如何可以有趣地令香港變得安全些? 或許,這條片段可以給你一點想法! How a smart idea can turn a city into a safer place 資料來源: Waze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據城市大學2013年進行的一項街頭統計顯示,香港現時有逾1400人沒有穩定或永久的住所,比社會福利署統計的784名露宿者高接近一倍,官方數字被指嚴重低估現實情況⋯⋯儘管許多露宿者申請輪候公屋,去年只有5人成功獲分配單位。另有35人獲發租金補助,仍在街頭輪候公屋的人則數以百計。」 或許你以為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其實那怕是一塊板子,對露宿者而言已經有很大的幫助。就如文章中談到加拿大的例子,一句「Find Shelter Here」是多麼的窩心。 而你又想到了甚麼點子呢? 資料來源: 謎米生活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作為健視人士,我們可能會覺得點字或發聲平面圖方便了視障人士的生活,但有沒有想過他們如何處理一些生活上的小細節,如: 看食物過期日和分辨同一包裝不同味道的產品,也需要別人的協助? 視野剩下5度的Hans Jørgen Wiberg設計了Be My Eyes 手機應用程式,提供一個互動平台,讓視障人士拍下物件傳送給在線的健視人士,快速幫忙的生活困難,亦算一種義工服務(Micro-volunteering). 文章同時提及「舌頭聆聽技術」和3D立體打印義肢,為技術去幫助殘障人士,但引起了「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的思考。究竟這些技術賦予了獨立生活能力,抑或是健視人士自我感覺良好的發明? Be My Eyes: Hans Jørgen Wiberg at TEDxCopenhag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feLJxCSLC0 資料來源: Outside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不是你沒有方向,不是你做人沒有目標,不是你天生欠了團火 而是時晨未到,未碰到對的人、未遇到像小王子的玫瑰花一樣讓你傾心想守護的事情。 在沒有鞋子穿的貧窮地區,沙蚤會寄生於人腳,讓雙腳紅腫潰爛,嚴重甚至會致命,這就是『沙蚤病』。 在台灣發起大規模募捐舊鞋活動的就是楊右任,年輕時老是在街頭遊蕩、塗鴉,跑給警察追,叛逆不羈的楊右任。遇見一位牧師一個妻子就改變了一切。 沒有資源,做慈善同時要糊口讓牙牙學語的女兒,很多細節和困難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楊右任夫妻仍說:「這是上帝放在我們家門口的恩典,我們只是看到了,就去做。」 做慈善的人就會明白,這外表看起來「高尚大」的事情,其實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自己知。但每一個成功的故事都告訴我,他們可以堅持在世界角落散播微光,是因為心中一直期待苦後的回甘感動。 Website: http://www.step30.org/ FB: https://www.facebook.com/step30.tw 資料來源 : 世界 微光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Make INVISIBLE people VISIBLE: 用一個網站,一個攝影機,讓被忽視的街友,不被遺忘。 發起人Mark Horvath 認為每個街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人作了錯誤的決定、有些人是受害者,但沒有人應該就這樣被社會丟棄在街上。 街友- Story of Leez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xt8u-iaGE 資料來源: 公益交流站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到底性教育應該是怎樣一回事? 微笑的討論有何不好? 想起香港亦在為性教育努力的 #Sticky Rice Love 糖不甩 #STIRRER話:「香港學生搞搞震,只係希望搞出一個美好到DUM一聲的世界!」 糖不甩 加油! 資料來源: Outside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STIR其中兩個「搞手」有幸獲 〈青年空間〉訪問: 近年更多人因為不同的「感動」而走出來服務大眾,這些「感動」可能來自社會上的不公,又或民生問題。於是,有人自發幫助社會弱勢、有人自發為不同大型活動擔任義工。 更有大學生們自發組織義工團,以一技之長幫助本地或海外有需要人士,將「感動」傳開。 Lucia 跟 Vanesse 聯同一班熱血青年組織了一個名為「STIR」(文章中錯譯為Stair) 的平台,幫助大學生解決在進行義務工作時在經驗、資源等方面遇上的限制。讓大家聚在一起共同重思「義工」二字,將香港青年義行力量翻倍傳開! 資料來源 : 〈青年 空間〉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嘩,下次去義教或探訪的好禮物出現啦! 南非一間公司為偏遠地區兒童設計了一款可照明的書包「Repurpose Schoolbags」。書包內的太陽能小燈在充滿電的情況下可持續照明長達12小時,為未有電力供應的家庭晚上有一份照明,孩子亦可在入黑後繼續學習。 早上背著書包去充電,晚上就可成枱燈,So Easy~ *替報道更正一點,根據該公司官方網頁,Rethaka並不是一所非牟利機構,而是一間想令社會變得更好的營利公司。 想了解更多可到其官方網站: http://www.repurposeschoolbags.com/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相信有好多人同我哋其中一個Stirrer: Vanesse一樣,係中學/大學時期參加過Service tour。參加嘅原因可能係為咗新高中嘅OLE及豐富個人經驗,當然少不了想為當地帶來正面嘅影響。但係呢,同類嘅活動好似越來越多,有啲可能未有完善嘅規劃,未能用盡大家嘅才能,製作最大嘅社會影響。我哋唔想嘥咗每一顆想令世界變得更美好嘅心,所以有STIR嘅出現:D "Many students do service for the sake of doing it, and never put themselves in the shoes of the beneficiaries to work out the best solutions. The goal of Stir i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develop programmes that are able to meet needs,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programmes."- Vanesse Source: SCMP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 "「兒童不是觀光景點」(Children are not tourist attractions) 志工來來去去,使得院童難以和人建立長期穩固的情感聯繫,甚至造成心理創傷。參訪孤兒院已經成了許多觀光客來到柬埔寨的熱門行程。另外,到柬埔寨孤兒院擔任志工,承擔教育或照顧責任,也是許多國外年輕人選擇的公益旅行方式。" |"他們也不會要求志工的專業能力,更不會有行前的完整訓練。如果我們認為「教育」有其專業,為什麼能夠接受一個沒有任何執教經驗與專業的外國人,在在短短一星期至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擔任老師的角色?" 小編於一次國際志願者協會的年度大會中認識到哥倫比亞服務偏鄉兒童組響"Recojo" 的創辦人Daniel Buritica Cordoba, 針對義工專業性問題, 他們不以授課為服務內容,改為一系列以道德價值觀為主題的課外活動,以「大哥哥大姐姐」多於「老師」的角色去培養孩子做人處事的態度。 資料來源 : 公益交流站

【世界在做.我在__#27】小孩的力量

【世界在做.我在__#27】小孩的力量

不要小看孩子的力量,他們也在為自己的城市努力。 Design For Change (DFC) Hong Kong! 創意行動挑戰!用創意改變世界!亦是一個鼓勵孩子運用自己的創意和影響力去改變世界的非牟利兒童創意活動。 「當人們還在抱怨世界的時候,孩子們正運用自己的能力和影響力去改變世界。」 官方網站: http://www.dfchk.com/ 資料來源:CityLab

【世界在做.我在__#26】家暴廣告

【世界在做.我在__#26】家暴廣告

想起家暴的廣告,或許你便會想到以往傳統守舊的戲劇類廣告。不過,只要花點創意,一個廣告的影響可能更大。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25】荷蘭有極光?

【世界在做.我在__#25】荷蘭有極光?

你可有想過用裝置藝術來喚醒大眾對全球暖化的關注? 這是有「荷蘭極光」美譽的藝術品,讓當地人明白全球暖化可能會為他們帶來水災。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24】再用盤菜兜

【世界在做.我在__#24】再用盤菜兜

新年吃盆菜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那些「盤菜兜」會落得個怎樣的下場? 資料來源:陳曉蕾Facebook Page

【世界在做.我在__#23】種籽咖啡杯

【世界在做.我在__#23】種籽咖啡杯

你喜歡咖啡嗎?你是不是那位每天到星巴克買一杯咖啡「醒醒神」的人呢?如果你手上的外賣咖啡杯能有點新意思,或者可以令你每天「醒醒神」的小舉動變成拯救地球的大英雄!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22】生死教育

【世界在做.我在__#22】生死教育

你有沒有聽過「專業殯葬課程」?你又有沒有想過在小學期間上一之「生死課」?「死」真的是一個不能談的禁忌? 資料來源:都市日報

【世界在做.我在__#21】手語廣告

【世界在做.我在__#21】手語廣告

雖然是一個商業廣告, 但其實只要每人願意多踏出一小步, 簡單一個手語, 便溫暖了人心。 香港聾人協進會也一直推廣手語, 將其普及化。在這也放上一段速成學習影片:- 15秒手語大典- 生活篇及潮語篇 http://www.youth.gov.hk/tc/youth-studio/detail.htm… 假如有一天你遇上了他們, 用手語跟他們say個hi呀! 資料來源:BuzzFeed

【世界在做.我在__#20】得閒飲茶

【世界在做.我在__#20】得閒飲茶

得閒飲茶! 你最近見過幾多個Facebook朋友? 有幾多個真係同你飲過茶? Well done is better than well said. 快啲約多幾個朋友出嚟見面喇! 資料來源:A Day Magazine

【世界在做.我在__#19】遺體膠囊

【世界在做.我在__#19】遺體膠囊

你有想過死後能遺愛人間嗎?你又有沒有想過把自己的遺體放在膠囊裡?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18】倫敦奧運會

【世界在做.我在__#18】倫敦奧運會

舉辨一個倫敦奧運會與尋找社區訴求有何關係? UK Citizens 讓你明白怎樣連結社區,進行一場更有意義的奧運會。 資料來源:UK Citizens

【世界在做.我在__#17】APP解決人口販賣?

【世界在做.我在__#17】APP解決人口販賣?

一個App(應用程式)可以怎幫忙解決人口販賣的問題? 世界上,有3千5百萬人正被逼成為非法員工或性奴隸,當中有一半的受害者都是來自亞洲的。你可想過這問題嗎? 資料來源:南華早報

【世界在做. 我在____ #16】Me to We

【世界在做. 我在____ #16】Me to We

要把「貧窮」放入博物館,可能嗎? 倘若進入Me to We 的世代,或許這願景將會實現! 資料來源:立場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hiSbe的店名來自「how it should be」,表達「做對的事,而非只是賺錢」的經營理念。 hiSbe在推廣「站在生產者與消費者角度思考的購物法則」的同時,也做到一般人能夠負擔的合理定價,打破「好的東西一定貴」的傳統思維,改變人們的購物價值觀,也讓人重新思考低價商品所造成的環境成本,其實對消費者自己傷害更大,期望影響原本利益導向的食物工業能更公平且永續。 」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有沒有想過傷健藝術家也可以大有作為? 香港大學的Innoart正正發揮了這眾藝術家的長處,把他們的作品變為產品,推廣社區共融。 資料來源:Innoart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低開發國家中有91%民眾仍使用傳統爐灶烹飪,造成一年兩百萬人死亡以及數千萬噸的碳排放。EcoZoom公司在2011年成立,生產並推廣方便且耐用的乾淨爐具(Clean Cookstove),解決低開發國家人民的健康與環境問題。」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你會利用Crowd Funding做些甚麼呢? 完成自己的夢想?還是幫助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有關針對病患者提供的義工服務,相信也多不勝數。不過,就阿茲海默症的老人而建設一條特別的村莊,你又想過沒有? 來看看在荷蘭的點子吧!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或許這個Post 並不是在介紹別人做了些甚麼有趣或富意義的服務。但我仍希望你花少少時間看一看這條影片。 世界上或許有很多人值得我們幫助。每次看到慈善機構所拍攝的落後地區的慘況,大概總會心有戚戚然。但回到現實,當一個貌似流浪漢的人跌倒在地,你又會怎樣做呢? 這是一場關於「初心」的探討。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飛行里數也可變公益項目? 「哩程結合公益這件事情,在國外其實並不陌生。像是美國的一個公益組織The Extra Mile就透過蒐集飛行常客用不到的哩程數,讓身處外地卻沒有錢買機票的人,可以回家見親人最後一面⋯⋯ 除了轉讓,還可以透過哩程凝聚社會力量。」 哩想飛行 Fly Goodwill 號召一下: ***強烈募集哩程*** • 聯合航空 15000哩 • 中華航空 21000哩 或 35000哩 • 愛琴海航空 銀卡或金卡帳戶 如果您有上述的哩程或帳戶,我們邀請您一起幫助優秀的選手們,前往日本朝自己的夢想邁進! 【哩程捐贈表單】http://goo.gl/x6l0pO 資料來源:你知我知好學網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人啊,很容易被小事情所感動,有一顆想幫助他人的心,難在如何有效持續地做下去。 「希望這一把『熱情的火』熱情的火不是燦爛瞬間的「煙火」,而是能夠是出自於內心對社會愛與關懷的『聖火』,不只是個人行為,更是一種永續傳遞的行動。」 資料來源:Blog (Joy 的家家)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忘掉你的恐懼,不然你到死都會後悔,只要一點勇氣,你就能改變一生。」---《三個傻瓜》 社會問題眾多,大概我們對種種問題也會感到無力,覺得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可以造就「自己想見到的改變」? 一個台灣女孩發起了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讓小朋友也成為一個Change Maker! 資料來源:30+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在香港,每日都有不少「心急人」衝紅燈,橫過馬路⋯⋯ 那麼如何可以有趣地令香港變得安全些? 或許,這條片段可以給你一點想法! How a smart idea can turn a city into a safer place 資料來源: Waze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據城市大學2013年進行的一項街頭統計顯示,香港現時有逾1400人沒有穩定或永久的住所,比社會福利署統計的784名露宿者高接近一倍,官方數字被指嚴重低估現實情況⋯⋯儘管許多露宿者申請輪候公屋,去年只有5人成功獲分配單位。另有35人獲發租金補助,仍在街頭輪候公屋的人則數以百計。」 或許你以為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其實那怕是一塊板子,對露宿者而言已經有很大的幫助。就如文章中談到加拿大的例子,一句「Find Shelter Here」是多麼的窩心。 而你又想到了甚麼點子呢? 資料來源: 謎米生活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作為健視人士,我們可能會覺得點字或發聲平面圖方便了視障人士的生活,但有沒有想過他們如何處理一些生活上的小細節,如: 看食物過期日和分辨同一包裝不同味道的產品,也需要別人的協助? 視野剩下5度的Hans Jørgen Wiberg設計了Be My Eyes 手機應用程式,提供一個互動平台,讓視障人士拍下物件傳送給在線的健視人士,快速幫忙的生活困難,亦算一種義工服務(Micro-volunteering). 文章同時提及「舌頭聆聽技術」和3D立體打印義肢,為技術去幫助殘障人士,但引起了「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的思考。究竟這些技術賦予了獨立生活能力,抑或是健視人士自我感覺良好的發明? Be My Eyes: Hans Jørgen Wiberg at TEDxCopenhag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feLJxCSLC0 資料來源: Outside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不是你沒有方向,不是你做人沒有目標,不是你天生欠了團火 而是時晨未到,未碰到對的人、未遇到像小王子的玫瑰花一樣讓你傾心想守護的事情。 在沒有鞋子穿的貧窮地區,沙蚤會寄生於人腳,讓雙腳紅腫潰爛,嚴重甚至會致命,這就是『沙蚤病』。 在台灣發起大規模募捐舊鞋活動的就是楊右任,年輕時老是在街頭遊蕩、塗鴉,跑給警察追,叛逆不羈的楊右任。遇見一位牧師一個妻子就改變了一切。 沒有資源,做慈善同時要糊口讓牙牙學語的女兒,很多細節和困難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楊右任夫妻仍說:「這是上帝放在我們家門口的恩典,我們只是看到了,就去做。」 做慈善的人就會明白,這外表看起來「高尚大」的事情,其實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自己知。但每一個成功的故事都告訴我,他們可以堅持在世界角落散播微光,是因為心中一直期待苦後的回甘感動。 Website: http://www.step30.org/ FB: https://www.facebook.com/step30.tw 資料來源 : 世界 微光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Make INVISIBLE people VISIBLE: 用一個網站,一個攝影機,讓被忽視的街友,不被遺忘。 發起人Mark Horvath 認為每個街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人作了錯誤的決定、有些人是受害者,但沒有人應該就這樣被社會丟棄在街上。 街友- Story of Leez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xt8u-iaGE 資料來源: 公益交流站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到底性教育應該是怎樣一回事? 微笑的討論有何不好? 想起香港亦在為性教育努力的 #Sticky Rice Love 糖不甩 #STIRRER話:「香港學生搞搞震,只係希望搞出一個美好到DUM一聲的世界!」 糖不甩 加油! 資料來源: Outside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STIR其中兩個「搞手」有幸獲 〈青年空間〉訪問: 近年更多人因為不同的「感動」而走出來服務大眾,這些「感動」可能來自社會上的不公,又或民生問題。於是,有人自發幫助社會弱勢、有人自發為不同大型活動擔任義工。 更有大學生們自發組織義工團,以一技之長幫助本地或海外有需要人士,將「感動」傳開。 Lucia 跟 Vanesse 聯同一班熱血青年組織了一個名為「STIR」(文章中錯譯為Stair) 的平台,幫助大學生解決在進行義務工作時在經驗、資源等方面遇上的限制。讓大家聚在一起共同重思「義工」二字,將香港青年義行力量翻倍傳開! 資料來源 : 〈青年 空間〉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嘩,下次去義教或探訪的好禮物出現啦! 南非一間公司為偏遠地區兒童設計了一款可照明的書包「Repurpose Schoolbags」。書包內的太陽能小燈在充滿電的情況下可持續照明長達12小時,為未有電力供應的家庭晚上有一份照明,孩子亦可在入黑後繼續學習。 早上背著書包去充電,晚上就可成枱燈,So Easy~ *替報道更正一點,根據該公司官方網頁,Rethaka並不是一所非牟利機構,而是一間想令社會變得更好的營利公司。 想了解更多可到其官方網站: http://www.repurposeschoolbags.com/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相信有好多人同我哋其中一個Stirrer: Vanesse一樣,係中學/大學時期參加過Service tour。參加嘅原因可能係為咗新高中嘅OLE及豐富個人經驗,當然少不了想為當地帶來正面嘅影響。但係呢,同類嘅活動好似越來越多,有啲可能未有完善嘅規劃,未能用盡大家嘅才能,製作最大嘅社會影響。我哋唔想嘥咗每一顆想令世界變得更美好嘅心,所以有STIR嘅出現:D "Many students do service for the sake of doing it, and never put themselves in the shoes of the beneficiaries to work out the best solutions. The goal of Stir i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develop programmes that are able to meet needs,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programmes."- Vanesse Source: SCMP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 "「兒童不是觀光景點」(Children are not tourist attractions) 志工來來去去,使得院童難以和人建立長期穩固的情感聯繫,甚至造成心理創傷。參訪孤兒院已經成了許多觀光客來到柬埔寨的熱門行程。另外,到柬埔寨孤兒院擔任志工,承擔教育或照顧責任,也是許多國外年輕人選擇的公益旅行方式。" |"他們也不會要求志工的專業能力,更不會有行前的完整訓練。如果我們認為「教育」有其專業,為什麼能夠接受一個沒有任何執教經驗與專業的外國人,在在短短一星期至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擔任老師的角色?" 小編於一次國際志願者協會的年度大會中認識到哥倫比亞服務偏鄉兒童組響"Recojo" 的創辦人Daniel Buritica Cordoba, 針對義工專業性問題, 他們不以授課為服務內容,改為一系列以道德價值觀為主題的課外活動,以「大哥哥大姐姐」多於「老師」的角色去培養孩子做人處事的態度。 資料來源 : 公益交流站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hiSbe的店名來自「how it should be」,表達「做對的事,而非只是賺錢」的經營理念。 hiSbe在推廣「站在生產者與消費者角度思考的購物法則」的同時,也做到一般人能夠負擔的合理定價,打破「好的東西一定貴」的傳統思維,改變人們的購物價值觀,也讓人重新思考低價商品所造成的環境成本,其實對消費者自己傷害更大,期望影響原本利益導向的食物工業能更公平且永續。 」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有沒有想過傷健藝術家也可以大有作為? 香港大學的Innoart正正發揮了這眾藝術家的長處,把他們的作品變為產品,推廣社區共融。 資料來源:Innoart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低開發國家中有91%民眾仍使用傳統爐灶烹飪,造成一年兩百萬人死亡以及數千萬噸的碳排放。EcoZoom公司在2011年成立,生產並推廣方便且耐用的乾淨爐具(Clean Cookstove),解決低開發國家人民的健康與環境問題。」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你會利用Crowd Funding做些甚麼呢? 完成自己的夢想?還是幫助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有關針對病患者提供的義工服務,相信也多不勝數。不過,就阿茲海默症的老人而建設一條特別的村莊,你又想過沒有? 來看看在荷蘭的點子吧!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或許這個Post 並不是在介紹別人做了些甚麼有趣或富意義的服務。但我仍希望你花少少時間看一看這條影片。 世界上或許有很多人值得我們幫助。每次看到慈善機構所拍攝的落後地區的慘況,大概總會心有戚戚然。但回到現實,當一個貌似流浪漢的人跌倒在地,你又會怎樣做呢? 這是一場關於「初心」的探討。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飛行里數也可變公益項目? 「哩程結合公益這件事情,在國外其實並不陌生。像是美國的一個公益組織The Extra Mile就透過蒐集飛行常客用不到的哩程數,讓身處外地卻沒有錢買機票的人,可以回家見親人最後一面⋯⋯ 除了轉讓,還可以透過哩程凝聚社會力量。」 哩想飛行 Fly Goodwill 號召一下: ***強烈募集哩程*** • 聯合航空 15000哩 • 中華航空 21000哩 或 35000哩 • 愛琴海航空 銀卡或金卡帳戶 如果您有上述的哩程或帳戶,我們邀請您一起幫助優秀的選手們,前往日本朝自己的夢想邁進! 【哩程捐贈表單】http://goo.gl/x6l0pO 資料來源:你知我知好學網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人啊,很容易被小事情所感動,有一顆想幫助他人的心,難在如何有效持續地做下去。 「希望這一把『熱情的火』熱情的火不是燦爛瞬間的「煙火」,而是能夠是出自於內心對社會愛與關懷的『聖火』,不只是個人行為,更是一種永續傳遞的行動。」 資料來源:Blog (Joy 的家家)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忘掉你的恐懼,不然你到死都會後悔,只要一點勇氣,你就能改變一生。」---《三個傻瓜》 社會問題眾多,大概我們對種種問題也會感到無力,覺得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可以造就「自己想見到的改變」? 一個台灣女孩發起了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讓小朋友也成為一個Change Maker! 資料來源:30+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在香港,每日都有不少「心急人」衝紅燈,橫過馬路⋯⋯ 那麼如何可以有趣地令香港變得安全些? 或許,這條片段可以給你一點想法! How a smart idea can turn a city into a safer place 資料來源: Waze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據城市大學2013年進行的一項街頭統計顯示,香港現時有逾1400人沒有穩定或永久的住所,比社會福利署統計的784名露宿者高接近一倍,官方數字被指嚴重低估現實情況⋯⋯儘管許多露宿者申請輪候公屋,去年只有5人成功獲分配單位。另有35人獲發租金補助,仍在街頭輪候公屋的人則數以百計。」 或許你以為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其實那怕是一塊板子,對露宿者而言已經有很大的幫助。就如文章中談到加拿大的例子,一句「Find Shelter Here」是多麼的窩心。 而你又想到了甚麼點子呢? 資料來源: 謎米生活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作為健視人士,我們可能會覺得點字或發聲平面圖方便了視障人士的生活,但有沒有想過他們如何處理一些生活上的小細節,如: 看食物過期日和分辨同一包裝不同味道的產品,也需要別人的協助? 視野剩下5度的Hans Jørgen Wiberg設計了Be My Eyes 手機應用程式,提供一個互動平台,讓視障人士拍下物件傳送給在線的健視人士,快速幫忙的生活困難,亦算一種義工服務(Micro-volunteering). 文章同時提及「舌頭聆聽技術」和3D立體打印義肢,為技術去幫助殘障人士,但引起了「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的思考。究竟這些技術賦予了獨立生活能力,抑或是健視人士自我感覺良好的發明? Be My Eyes: Hans Jørgen Wiberg at TEDxCopenhag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feLJxCSLC0 資料來源: Outside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不是你沒有方向,不是你做人沒有目標,不是你天生欠了團火 而是時晨未到,未碰到對的人、未遇到像小王子的玫瑰花一樣讓你傾心想守護的事情。 在沒有鞋子穿的貧窮地區,沙蚤會寄生於人腳,讓雙腳紅腫潰爛,嚴重甚至會致命,這就是『沙蚤病』。 在台灣發起大規模募捐舊鞋活動的就是楊右任,年輕時老是在街頭遊蕩、塗鴉,跑給警察追,叛逆不羈的楊右任。遇見一位牧師一個妻子就改變了一切。 沒有資源,做慈善同時要糊口讓牙牙學語的女兒,很多細節和困難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楊右任夫妻仍說:「這是上帝放在我們家門口的恩典,我們只是看到了,就去做。」 做慈善的人就會明白,這外表看起來「高尚大」的事情,其實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自己知。但每一個成功的故事都告訴我,他們可以堅持在世界角落散播微光,是因為心中一直期待苦後的回甘感動。 Website: http://www.step30.org/ FB: https://www.facebook.com/step30.tw 資料來源 : 世界 微光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Make INVISIBLE people VISIBLE: 用一個網站,一個攝影機,讓被忽視的街友,不被遺忘。 發起人Mark Horvath 認為每個街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人作了錯誤的決定、有些人是受害者,但沒有人應該就這樣被社會丟棄在街上。 街友- Story of Leez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xt8u-iaGE 資料來源: 公益交流站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到底性教育應該是怎樣一回事? 微笑的討論有何不好? 想起香港亦在為性教育努力的 #Sticky Rice Love 糖不甩 #STIRRER話:「香港學生搞搞震,只係希望搞出一個美好到DUM一聲的世界!」 糖不甩 加油! 資料來源: Outside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STIR其中兩個「搞手」有幸獲 〈青年空間〉訪問: 近年更多人因為不同的「感動」而走出來服務大眾,這些「感動」可能來自社會上的不公,又或民生問題。於是,有人自發幫助社會弱勢、有人自發為不同大型活動擔任義工。 更有大學生們自發組織義工團,以一技之長幫助本地或海外有需要人士,將「感動」傳開。 Lucia 跟 Vanesse 聯同一班熱血青年組織了一個名為「STIR」(文章中錯譯為Stair) 的平台,幫助大學生解決在進行義務工作時在經驗、資源等方面遇上的限制。讓大家聚在一起共同重思「義工」二字,將香港青年義行力量翻倍傳開! 資料來源 : 〈青年 空間〉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嘩,下次去義教或探訪的好禮物出現啦! 南非一間公司為偏遠地區兒童設計了一款可照明的書包「Repurpose Schoolbags」。書包內的太陽能小燈在充滿電的情況下可持續照明長達12小時,為未有電力供應的家庭晚上有一份照明,孩子亦可在入黑後繼續學習。 早上背著書包去充電,晚上就可成枱燈,So Easy~ *替報道更正一點,根據該公司官方網頁,Rethaka並不是一所非牟利機構,而是一間想令社會變得更好的營利公司。 想了解更多可到其官方網站: http://www.repurposeschoolbags.com/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相信有好多人同我哋其中一個Stirrer: Vanesse一樣,係中學/大學時期參加過Service tour。參加嘅原因可能係為咗新高中嘅OLE及豐富個人經驗,當然少不了想為當地帶來正面嘅影響。但係呢,同類嘅活動好似越來越多,有啲可能未有完善嘅規劃,未能用盡大家嘅才能,製作最大嘅社會影響。我哋唔想嘥咗每一顆想令世界變得更美好嘅心,所以有STIR嘅出現:D "Many students do service for the sake of doing it, and never put themselves in the shoes of the beneficiaries to work out the best solutions. The goal of Stir i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develop programmes that are able to meet needs,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programmes."- Vanesse Source: SCMP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 "「兒童不是觀光景點」(Children are not tourist attractions) 志工來來去去,使得院童難以和人建立長期穩固的情感聯繫,甚至造成心理創傷。參訪孤兒院已經成了許多觀光客來到柬埔寨的熱門行程。另外,到柬埔寨孤兒院擔任志工,承擔教育或照顧責任,也是許多國外年輕人選擇的公益旅行方式。" |"他們也不會要求志工的專業能力,更不會有行前的完整訓練。如果我們認為「教育」有其專業,為什麼能夠接受一個沒有任何執教經驗與專業的外國人,在在短短一星期至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擔任老師的角色?" 小編於一次國際志願者協會的年度大會中認識到哥倫比亞服務偏鄉兒童組響"Recojo" 的創辦人Daniel Buritica Cordoba, 針對義工專業性問題, 他們不以授課為服務內容,改為一系列以道德價值觀為主題的課外活動,以「大哥哥大姐姐」多於「老師」的角色去培養孩子做人處事的態度。 資料來源 : 公益交流站

【世界在做.我在__#27】小孩的力量

【世界在做.我在__#27】小孩的力量

不要小看孩子的力量,他們也在為自己的城市努力。 Design For Change (DFC) Hong Kong! 創意行動挑戰!用創意改變世界!亦是一個鼓勵孩子運用自己的創意和影響力去改變世界的非牟利兒童創意活動。 「當人們還在抱怨世界的時候,孩子們正運用自己的能力和影響力去改變世界。」 官方網站: http://www.dfchk.com/ 資料來源:CityLab

【世界在做.我在__#26】家暴廣告

【世界在做.我在__#26】家暴廣告

想起家暴的廣告,或許你便會想到以往傳統守舊的戲劇類廣告。不過,只要花點創意,一個廣告的影響可能更大。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25】荷蘭有極光?

【世界在做.我在__#25】荷蘭有極光?

你可有想過用裝置藝術來喚醒大眾對全球暖化的關注? 這是有「荷蘭極光」美譽的藝術品,讓當地人明白全球暖化可能會為他們帶來水災。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24】再用盤菜兜

【世界在做.我在__#24】再用盤菜兜

新年吃盆菜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那些「盤菜兜」會落得個怎樣的下場? 資料來源:陳曉蕾Facebook Page

【世界在做.我在__#23】種籽咖啡杯

【世界在做.我在__#23】種籽咖啡杯

你喜歡咖啡嗎?你是不是那位每天到星巴克買一杯咖啡「醒醒神」的人呢?如果你手上的外賣咖啡杯能有點新意思,或者可以令你每天「醒醒神」的小舉動變成拯救地球的大英雄!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22】生死教育

【世界在做.我在__#22】生死教育

你有沒有聽過「專業殯葬課程」?你又有沒有想過在小學期間上一之「生死課」?「死」真的是一個不能談的禁忌? 資料來源:都市日報

【世界在做.我在__#21】手語廣告

【世界在做.我在__#21】手語廣告

雖然是一個商業廣告, 但其實只要每人願意多踏出一小步, 簡單一個手語, 便溫暖了人心。 香港聾人協進會也一直推廣手語, 將其普及化。在這也放上一段速成學習影片:- 15秒手語大典- 生活篇及潮語篇 http://www.youth.gov.hk/tc/youth-studio/detail.htm… 假如有一天你遇上了他們, 用手語跟他們say個hi呀! 資料來源:BuzzFeed

【世界在做.我在__#20】得閒飲茶

【世界在做.我在__#20】得閒飲茶

得閒飲茶! 你最近見過幾多個Facebook朋友? 有幾多個真係同你飲過茶? Well done is better than well said. 快啲約多幾個朋友出嚟見面喇! 資料來源:A Day Magazine

【世界在做.我在__#19】遺體膠囊

【世界在做.我在__#19】遺體膠囊

你有想過死後能遺愛人間嗎?你又有沒有想過把自己的遺體放在膠囊裡?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18】倫敦奧運會

【世界在做.我在__#18】倫敦奧運會

舉辨一個倫敦奧運會與尋找社區訴求有何關係? UK Citizens 讓你明白怎樣連結社區,進行一場更有意義的奧運會。 資料來源:UK Citizens

【世界在做.我在__#17】APP解決人口販賣?

【世界在做.我在__#17】APP解決人口販賣?

一個App(應用程式)可以怎幫忙解決人口販賣的問題? 世界上,有3千5百萬人正被逼成為非法員工或性奴隸,當中有一半的受害者都是來自亞洲的。你可想過這問題嗎? 資料來源:南華早報

【世界在做. 我在____ #16】Me to We

【世界在做. 我在____ #16】Me to We

要把「貧窮」放入博物館,可能嗎? 倘若進入Me to We 的世代,或許這願景將會實現! 資料來源:立場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hiSbe的店名來自「how it should be」,表達「做對的事,而非只是賺錢」的經營理念。 hiSbe在推廣「站在生產者與消費者角度思考的購物法則」的同時,也做到一般人能夠負擔的合理定價,打破「好的東西一定貴」的傳統思維,改變人們的購物價值觀,也讓人重新思考低價商品所造成的環境成本,其實對消費者自己傷害更大,期望影響原本利益導向的食物工業能更公平且永續。 」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有沒有想過傷健藝術家也可以大有作為? 香港大學的Innoart正正發揮了這眾藝術家的長處,把他們的作品變為產品,推廣社區共融。 資料來源:Innoart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低開發國家中有91%民眾仍使用傳統爐灶烹飪,造成一年兩百萬人死亡以及數千萬噸的碳排放。EcoZoom公司在2011年成立,生產並推廣方便且耐用的乾淨爐具(Clean Cookstove),解決低開發國家人民的健康與環境問題。」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你會利用Crowd Funding做些甚麼呢? 完成自己的夢想?還是幫助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有關針對病患者提供的義工服務,相信也多不勝數。不過,就阿茲海默症的老人而建設一條特別的村莊,你又想過沒有? 來看看在荷蘭的點子吧!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或許這個Post 並不是在介紹別人做了些甚麼有趣或富意義的服務。但我仍希望你花少少時間看一看這條影片。 世界上或許有很多人值得我們幫助。每次看到慈善機構所拍攝的落後地區的慘況,大概總會心有戚戚然。但回到現實,當一個貌似流浪漢的人跌倒在地,你又會怎樣做呢? 這是一場關於「初心」的探討。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飛行里數也可變公益項目? 「哩程結合公益這件事情,在國外其實並不陌生。像是美國的一個公益組織The Extra Mile就透過蒐集飛行常客用不到的哩程數,讓身處外地卻沒有錢買機票的人,可以回家見親人最後一面⋯⋯ 除了轉讓,還可以透過哩程凝聚社會力量。」 哩想飛行 Fly Goodwill 號召一下: ***強烈募集哩程*** • 聯合航空 15000哩 • 中華航空 21000哩 或 35000哩 • 愛琴海航空 銀卡或金卡帳戶 如果您有上述的哩程或帳戶,我們邀請您一起幫助優秀的選手們,前往日本朝自己的夢想邁進! 【哩程捐贈表單】http://goo.gl/x6l0pO 資料來源:你知我知好學網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人啊,很容易被小事情所感動,有一顆想幫助他人的心,難在如何有效持續地做下去。 「希望這一把『熱情的火』熱情的火不是燦爛瞬間的「煙火」,而是能夠是出自於內心對社會愛與關懷的『聖火』,不只是個人行為,更是一種永續傳遞的行動。」 資料來源:Blog (Joy 的家家)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忘掉你的恐懼,不然你到死都會後悔,只要一點勇氣,你就能改變一生。」---《三個傻瓜》 社會問題眾多,大概我們對種種問題也會感到無力,覺得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可以造就「自己想見到的改變」? 一個台灣女孩發起了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讓小朋友也成為一個Change Maker! 資料來源:30+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在香港,每日都有不少「心急人」衝紅燈,橫過馬路⋯⋯ 那麼如何可以有趣地令香港變得安全些? 或許,這條片段可以給你一點想法! How a smart idea can turn a city into a safer place 資料來源: Waze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據城市大學2013年進行的一項街頭統計顯示,香港現時有逾1400人沒有穩定或永久的住所,比社會福利署統計的784名露宿者高接近一倍,官方數字被指嚴重低估現實情況⋯⋯儘管許多露宿者申請輪候公屋,去年只有5人成功獲分配單位。另有35人獲發租金補助,仍在街頭輪候公屋的人則數以百計。」 或許你以為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其實那怕是一塊板子,對露宿者而言已經有很大的幫助。就如文章中談到加拿大的例子,一句「Find Shelter Here」是多麼的窩心。 而你又想到了甚麼點子呢? 資料來源: 謎米生活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作為健視人士,我們可能會覺得點字或發聲平面圖方便了視障人士的生活,但有沒有想過他們如何處理一些生活上的小細節,如: 看食物過期日和分辨同一包裝不同味道的產品,也需要別人的協助? 視野剩下5度的Hans Jørgen Wiberg設計了Be My Eyes 手機應用程式,提供一個互動平台,讓視障人士拍下物件傳送給在線的健視人士,快速幫忙的生活困難,亦算一種義工服務(Micro-volunteering). 文章同時提及「舌頭聆聽技術」和3D立體打印義肢,為技術去幫助殘障人士,但引起了「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的思考。究竟這些技術賦予了獨立生活能力,抑或是健視人士自我感覺良好的發明? Be My Eyes: Hans Jørgen Wiberg at TEDxCopenhag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feLJxCSLC0 資料來源: Outside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不是你沒有方向,不是你做人沒有目標,不是你天生欠了團火 而是時晨未到,未碰到對的人、未遇到像小王子的玫瑰花一樣讓你傾心想守護的事情。 在沒有鞋子穿的貧窮地區,沙蚤會寄生於人腳,讓雙腳紅腫潰爛,嚴重甚至會致命,這就是『沙蚤病』。 在台灣發起大規模募捐舊鞋活動的就是楊右任,年輕時老是在街頭遊蕩、塗鴉,跑給警察追,叛逆不羈的楊右任。遇見一位牧師一個妻子就改變了一切。 沒有資源,做慈善同時要糊口讓牙牙學語的女兒,很多細節和困難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楊右任夫妻仍說:「這是上帝放在我們家門口的恩典,我們只是看到了,就去做。」 做慈善的人就會明白,這外表看起來「高尚大」的事情,其實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自己知。但每一個成功的故事都告訴我,他們可以堅持在世界角落散播微光,是因為心中一直期待苦後的回甘感動。 Website: http://www.step30.org/ FB: https://www.facebook.com/step30.tw 資料來源 : 世界 微光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Make INVISIBLE people VISIBLE: 用一個網站,一個攝影機,讓被忽視的街友,不被遺忘。 發起人Mark Horvath 認為每個街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人作了錯誤的決定、有些人是受害者,但沒有人應該就這樣被社會丟棄在街上。 街友- Story of Leez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xt8u-iaGE 資料來源: 公益交流站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到底性教育應該是怎樣一回事? 微笑的討論有何不好? 想起香港亦在為性教育努力的 #Sticky Rice Love 糖不甩 #STIRRER話:「香港學生搞搞震,只係希望搞出一個美好到DUM一聲的世界!」 糖不甩 加油! 資料來源: Outside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STIR其中兩個「搞手」有幸獲 〈青年空間〉訪問: 近年更多人因為不同的「感動」而走出來服務大眾,這些「感動」可能來自社會上的不公,又或民生問題。於是,有人自發幫助社會弱勢、有人自發為不同大型活動擔任義工。 更有大學生們自發組織義工團,以一技之長幫助本地或海外有需要人士,將「感動」傳開。 Lucia 跟 Vanesse 聯同一班熱血青年組織了一個名為「STIR」(文章中錯譯為Stair) 的平台,幫助大學生解決在進行義務工作時在經驗、資源等方面遇上的限制。讓大家聚在一起共同重思「義工」二字,將香港青年義行力量翻倍傳開! 資料來源 : 〈青年 空間〉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嘩,下次去義教或探訪的好禮物出現啦! 南非一間公司為偏遠地區兒童設計了一款可照明的書包「Repurpose Schoolbags」。書包內的太陽能小燈在充滿電的情況下可持續照明長達12小時,為未有電力供應的家庭晚上有一份照明,孩子亦可在入黑後繼續學習。 早上背著書包去充電,晚上就可成枱燈,So Easy~ *替報道更正一點,根據該公司官方網頁,Rethaka並不是一所非牟利機構,而是一間想令社會變得更好的營利公司。 想了解更多可到其官方網站: http://www.repurposeschoolbags.com/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相信有好多人同我哋其中一個Stirrer: Vanesse一樣,係中學/大學時期參加過Service tour。參加嘅原因可能係為咗新高中嘅OLE及豐富個人經驗,當然少不了想為當地帶來正面嘅影響。但係呢,同類嘅活動好似越來越多,有啲可能未有完善嘅規劃,未能用盡大家嘅才能,製作最大嘅社會影響。我哋唔想嘥咗每一顆想令世界變得更美好嘅心,所以有STIR嘅出現:D "Many students do service for the sake of doing it, and never put themselves in the shoes of the beneficiaries to work out the best solutions. The goal of Stir i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develop programmes that are able to meet needs,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programmes."- Vanesse Source: SCMP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 "「兒童不是觀光景點」(Children are not tourist attractions) 志工來來去去,使得院童難以和人建立長期穩固的情感聯繫,甚至造成心理創傷。參訪孤兒院已經成了許多觀光客來到柬埔寨的熱門行程。另外,到柬埔寨孤兒院擔任志工,承擔教育或照顧責任,也是許多國外年輕人選擇的公益旅行方式。" |"他們也不會要求志工的專業能力,更不會有行前的完整訓練。如果我們認為「教育」有其專業,為什麼能夠接受一個沒有任何執教經驗與專業的外國人,在在短短一星期至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擔任老師的角色?" 小編於一次國際志願者協會的年度大會中認識到哥倫比亞服務偏鄉兒童組響"Recojo" 的創辦人Daniel Buritica Cordoba, 針對義工專業性問題, 他們不以授課為服務內容,改為一系列以道德價值觀為主題的課外活動,以「大哥哥大姐姐」多於「老師」的角色去培養孩子做人處事的態度。 資料來源 : 公益交流站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世界在做.我在__#15】 好的東西一定貴?

「hiSbe的店名來自「how it should be」,表達「做對的事,而非只是賺錢」的經營理念。 hiSbe在推廣「站在生產者與消費者角度思考的購物法則」的同時,也做到一般人能夠負擔的合理定價,打破「好的東西一定貴」的傳統思維,改變人們的購物價值觀,也讓人重新思考低價商品所造成的環境成本,其實對消費者自己傷害更大,期望影響原本利益導向的食物工業能更公平且永續。 」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世界在做.我在__#14】傷健藝術家

有沒有想過傷健藝術家也可以大有作為? 香港大學的Innoart正正發揮了這眾藝術家的長處,把他們的作品變為產品,推廣社區共融。 資料來源:Innoart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世界在做.我在__#13】爐具愛乾淨?

「低開發國家中有91%民眾仍使用傳統爐灶烹飪,造成一年兩百萬人死亡以及數千萬噸的碳排放。EcoZoom公司在2011年成立,生產並推廣方便且耐用的乾淨爐具(Clean Cookstove),解決低開發國家人民的健康與環境問題。」 資料來源:社企流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世界在做.我在__#12】陌生人

你會利用Crowd Funding做些甚麼呢? 完成自己的夢想?還是幫助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世界在做.我在__#11】神奇村莊

有關針對病患者提供的義工服務,相信也多不勝數。不過,就阿茲海默症的老人而建設一條特別的村莊,你又想過沒有? 來看看在荷蘭的點子吧! 資料來源:放泥就可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世界在做.我在__#10】 初心

或許這個Post 並不是在介紹別人做了些甚麼有趣或富意義的服務。但我仍希望你花少少時間看一看這條影片。 世界上或許有很多人值得我們幫助。每次看到慈善機構所拍攝的落後地區的慘況,大概總會心有戚戚然。但回到現實,當一個貌似流浪漢的人跌倒在地,你又會怎樣做呢? 這是一場關於「初心」的探討。 資料來源:趣味新聞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世界在做.我在__#9】哩想飛行

飛行里數也可變公益項目? 「哩程結合公益這件事情,在國外其實並不陌生。像是美國的一個公益組織The Extra Mile就透過蒐集飛行常客用不到的哩程數,讓身處外地卻沒有錢買機票的人,可以回家見親人最後一面⋯⋯ 除了轉讓,還可以透過哩程凝聚社會力量。」 哩想飛行 Fly Goodwill 號召一下: ***強烈募集哩程*** • 聯合航空 15000哩 • 中華航空 21000哩 或 35000哩 • 愛琴海航空 銀卡或金卡帳戶 如果您有上述的哩程或帳戶,我們邀請您一起幫助優秀的選手們,前往日本朝自己的夢想邁進! 【哩程捐贈表單】http://goo.gl/x6l0pO 資料來源:你知我知好學網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世界在做.我在__#8】速食愛心=浪費

人啊,很容易被小事情所感動,有一顆想幫助他人的心,難在如何有效持續地做下去。 「希望這一把『熱情的火』熱情的火不是燦爛瞬間的「煙火」,而是能夠是出自於內心對社會愛與關懷的『聖火』,不只是個人行為,更是一種永續傳遞的行動。」 資料來源:Blog (Joy 的家家)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世界在做.我在__#7】翻轉教育-許芯瑋

「忘掉你的恐懼,不然你到死都會後悔,只要一點勇氣,你就能改變一生。」---《三個傻瓜》 社會問題眾多,大概我們對種種問題也會感到無力,覺得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可以造就「自己想見到的改變」? 一個台灣女孩發起了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讓小朋友也成為一個Change Maker! 資料來源:30+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世界在做.我在__#6】跳動的紅燈

在香港,每日都有不少「心急人」衝紅燈,橫過馬路⋯⋯ 那麼如何可以有趣地令香港變得安全些? 或許,這條片段可以給你一點想法! How a smart idea can turn a city into a safer place 資料來源: Waze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世界在做.我在__#5】香港,係天橋底都冇得你瞓。

「據城市大學2013年進行的一項街頭統計顯示,香港現時有逾1400人沒有穩定或永久的住所,比社會福利署統計的784名露宿者高接近一倍,官方數字被指嚴重低估現實情況⋯⋯儘管許多露宿者申請輪候公屋,去年只有5人成功獲分配單位。另有35人獲發租金補助,仍在街頭輪候公屋的人則數以百計。」 或許你以為自己無法改變些甚麼,但其實那怕是一塊板子,對露宿者而言已經有很大的幫助。就如文章中談到加拿大的例子,一句「Find Shelter Here」是多麼的窩心。 而你又想到了甚麼點子呢? 資料來源: 謎米生活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世界在做.我在__#4】Be My Eyes

作為健視人士,我們可能會覺得點字或發聲平面圖方便了視障人士的生活,但有沒有想過他們如何處理一些生活上的小細節,如: 看食物過期日和分辨同一包裝不同味道的產品,也需要別人的協助? 視野剩下5度的Hans Jørgen Wiberg設計了Be My Eyes 手機應用程式,提供一個互動平台,讓視障人士拍下物件傳送給在線的健視人士,快速幫忙的生活困難,亦算一種義工服務(Micro-volunteering). 文章同時提及「舌頭聆聽技術」和3D立體打印義肢,為技術去幫助殘障人士,但引起了「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的思考。究竟這些技術賦予了獨立生活能力,抑或是健視人士自我感覺良好的發明? Be My Eyes: Hans Jørgen Wiberg at TEDxCopenhag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feLJxCSLC0 資料來源: Outside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世界在做.我在__#3】舊鞋救命step30

不是你沒有方向,不是你做人沒有目標,不是你天生欠了團火 而是時晨未到,未碰到對的人、未遇到像小王子的玫瑰花一樣讓你傾心想守護的事情。 在沒有鞋子穿的貧窮地區,沙蚤會寄生於人腳,讓雙腳紅腫潰爛,嚴重甚至會致命,這就是『沙蚤病』。 在台灣發起大規模募捐舊鞋活動的就是楊右任,年輕時老是在街頭遊蕩、塗鴉,跑給警察追,叛逆不羈的楊右任。遇見一位牧師一個妻子就改變了一切。 沒有資源,做慈善同時要糊口讓牙牙學語的女兒,很多細節和困難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楊右任夫妻仍說:「這是上帝放在我們家門口的恩典,我們只是看到了,就去做。」 做慈善的人就會明白,這外表看起來「高尚大」的事情,其實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自己知。但每一個成功的故事都告訴我,他們可以堅持在世界角落散播微光,是因為心中一直期待苦後的回甘感動。 Website: http://www.step30.org/ FB: https://www.facebook.com/step30.tw 資料來源 : 世界 微光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世界在做.我在__#2】Invisible People

Make INVISIBLE people VISIBLE: 用一個網站,一個攝影機,讓被忽視的街友,不被遺忘。 發起人Mark Horvath 認為每個街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人作了錯誤的決定、有些人是受害者,但沒有人應該就這樣被社會丟棄在街上。 街友- Story of Leez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xt8u-iaGE 資料來源: 公益交流站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瑞典性教育爭議:微笑的陰莖和陰道

到底性教育應該是怎樣一回事? 微笑的討論有何不好? 想起香港亦在為性教育努力的 #Sticky Rice Love 糖不甩 #STIRRER話:「香港學生搞搞震,只係希望搞出一個美好到DUM一聲的世界!」 糖不甩 加油! 資料來源: Outside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青年 空間〉訪問—重新定「義」

STIR其中兩個「搞手」有幸獲 〈青年空間〉訪問: 近年更多人因為不同的「感動」而走出來服務大眾,這些「感動」可能來自社會上的不公,又或民生問題。於是,有人自發幫助社會弱勢、有人自發為不同大型活動擔任義工。 更有大學生們自發組織義工團,以一技之長幫助本地或海外有需要人士,將「感動」傳開。 Lucia 跟 Vanesse 聯同一班熱血青年組織了一個名為「STIR」(文章中錯譯為Stair) 的平台,幫助大學生解決在進行義務工作時在經驗、資源等方面遇上的限制。讓大家聚在一起共同重思「義工」二字,將香港青年義行力量翻倍傳開! 資料來源 : 〈青年 空間〉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世界在做.我在__#1】南非學童的照明書包

嘩,下次去義教或探訪的好禮物出現啦! 南非一間公司為偏遠地區兒童設計了一款可照明的書包「Repurpose Schoolbags」。書包內的太陽能小燈在充滿電的情況下可持續照明長達12小時,為未有電力供應的家庭晚上有一份照明,孩子亦可在入黑後繼續學習。 早上背著書包去充電,晚上就可成枱燈,So Easy~ *替報道更正一點,根據該公司官方網頁,Rethaka並不是一所非牟利機構,而是一間想令社會變得更好的營利公司。 想了解更多可到其官方網站: http://www.repurposeschoolbags.com/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點解你會去Service Tour?

相信有好多人同我哋其中一個Stirrer: Vanesse一樣,係中學/大學時期參加過Service tour。參加嘅原因可能係為咗新高中嘅OLE及豐富個人經驗,當然少不了想為當地帶來正面嘅影響。但係呢,同類嘅活動好似越來越多,有啲可能未有完善嘅規劃,未能用盡大家嘅才能,製作最大嘅社會影響。我哋唔想嘥咗每一顆想令世界變得更美好嘅心,所以有STIR嘅出現:D "Many students do service for the sake of doing it, and never put themselves in the shoes of the beneficiaries to work out the best solutions. The goal of Stir i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develop programmes that are able to meet needs,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programmes."- Vanesse Source: SCMP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 "「兒童不是觀光景點」(Children are not tourist attractions) 志工來來去去,使得院童難以和人建立長期穩固的情感聯繫,甚至造成心理創傷。參訪孤兒院已經成了許多觀光客來到柬埔寨的熱門行程。另外,到柬埔寨孤兒院擔任志工,承擔教育或照顧責任,也是許多國外年輕人選擇的公益旅行方式。" |"他們也不會要求志工的專業能力,更不會有行前的完整訓練。如果我們認為「教育」有其專業,為什麼能夠接受一個沒有任何執教經驗與專業的外國人,在在短短一星期至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擔任老師的角色?" 小編於一次國際志願者協會的年度大會中認識到哥倫比亞服務偏鄉兒童組響"Recojo" 的創辦人Daniel Buritica Cordoba, 針對義工專業性問題, 他們不以授課為服務內容,改為一系列以道德價值觀為主題的課外活動,以「大哥哥大姐姐」多於「老師」的角色去培養孩子做人處事的態度。 資料來源 : 公益交流站

© 2016 by Student Take Intiative Rally.

bottom of page